我们何时必须正视自己内心的感受?

作者:德斯蒙德·图图

我们何时必须正视自己内心的感受?

何时须正视自己内心的感受你可能会问自己,我要怎么知道什么时候需要表达内心的伤痛?我要怎么知道这份伤痛应该要被揪出来讲,而不是耸耸肩就算了?如果每次有人侮辱了我、怠慢了我或让我觉得自尊受损,我就要展开一次宽恕的过程,那岂不是24小时都要忙着这件事?事实上,每当发生任何的伤害或侵犯,我们都会展开这个过程。有时我们迅雷不及掩耳地走完了宽恕循环,速度快得连自己都没意识到步伐已经迈出去了。我的两岁女儿玩着玩着就撞翻了我最爱的花瓶,我可以冲过去打她的手,但这是一种伪装成处罚的无谓的报复行为。相反,我也可以说:“喔,不!我心爱的花瓶,这是我最要好的朋友送我的生日礼物,我好伤心啊。我们应该到外面去玩。喔,好吧,我们来把碎片扫一扫吧。”我可能没有意识到,但所有的步骤都在那里了。我把事情说出来,我把我的感受说出来,我承认我的两岁女儿是个还有很多东西要学的孩子,我接受破碎的花瓶无法还原的事实。短短的时间里,各个步骤都完成了,而我修复了一个慈爱父亲和一个好动孩子间的关系。那么,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要让宽恕循环走得慢一点,或走得更用心良苦一点?这没有一成不变的准则。我们无法把各种各样的伤害分门别类,然后告诉你哪些需要时间、哪些不需要。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个人视情况也都会有不同的看待伤痛的方式。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能表达我们的忧伤、痛苦、恐惧和哀恸。 我妹妹小时候叫我爱哭包,虽然这个绰号可能取得有凭有据,但我还是觉得很受伤。我妈妈的评判是:“不用管别人怎么看你。”她的意思是,我妹妹说的话对我来说应该无关紧要,我应该忽视她刻薄的意见。尽管这或许很有道理,而且确实应该让别人对我们的负面批评左耳进、右耳出,但我们还是会觉得被别人的看法刺伤,甚至伤得很重。肉体上的创伤有时是最容易明确指出来、予以宽恕并从中痊愈的,因为它看得见也摸得着。心理上的创伤就比较难正视了。它可能损害我们的安全感、被接纳感和归属感、自我认同感,以及身为一个人的价值感。这就是那个女孩的妈妈在医院所传达出的信息——她身为母亲的自我认同和价值感被摧毁了。羞愧感就像最锋利的刀片般足以伤人至深。当有人对我们进行肢体攻击时,我们可以呼喊求救。但当受到攻击的是内心的感受时,当我们觉得被忽视、被拒绝或被怠慢时,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援助? 唐娜·希克斯在《尊严》一书中说道,日常生活中尊严受损时,我们感受到的痛苦不是想象出来的。这些侮辱可能侵蚀一个人的自我价值以及人际关系。她也指出,神经科学家已经表示,诸如被排挤所造成的心理创伤就跟肢体创伤一样,会刺激到人脑的同一个部分。换言之,我们的大脑以同样的方式处理、感受这些创伤,而不会针对不同形态的创伤做出分别。这个研究结果推翻了古老童谣中说的:“棍棒和石头或许能打断我的骨头,但言语永远伤不了我。”事实上,言语确实能伤人,而且能直接刺进痛处。 无论是肉体上或情感上的痛苦,我们一样都面临要如何响应或反应的问题。你打我,我就把你打回去吗?你骂我,我就找个更强烈的字眼回敬你吗?你不把我当人看,我就想办法或者找别人来打压你的自尊,让我自己比较好过吗?永无止境的、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可以是肢体上、言语上或情感上的,伤害招致伤害,往复不已。

我们何时必须正视自己内心的感受?

选自《宽恕》

作者:(南非)德斯蒙德·图图,

默福·图图,祁怡玮 译 华夏出版社 2015-3

  • 标签:
  • 本文由 晨阳 发表于:2020-09-24 09:15: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