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是戏剧,但戏剧又源于生活。小人物在命运的捉弄下挣扎,只不过是想要求得一条生路,苦难是生活的调节剂,喜悦则是生活中为数不多的润滑剂了。人的一生要么奋力抗辩,要么逆来顺受。无外乎这两种选择,而余华笔下的许三观,就是那底层中的小人物,逃不了命运的安排,那么为了生存下去,他做出了一系列让人感叹的举止。生存是件多么艰难的事,在许三观的四十年人生中一一体现。社会的残酷,现实的真实不是那么一场闹剧可以概括的。
余华的在现实的号召之下,书写了这篇博大温情的小人物的一生,用平淡的文字,民间的生活细节和生活中的琐碎的小事,勾勒出一个有血肉的人物,许三观。小人物的愚昧,小聪明和善良都集合在了他的身上。
许三观是一个丝厂送茧工,在那个年代里他就是千万个小人物中的一员,为了在生活困窘的境地下,顽强的生存下去。他第一次卖血源自于自身的好奇感,他要去证明自己是一个强壮的男人,于是开始了自己卖血求生的一生。第二次卖血则是为了自己的大儿子一乐,一乐惹祸了打伤了方铁匠的儿子,为了赔偿方铁匠,贫穷的许三观只好去卖血,因为他知道唯有卖血才能迅速的得到钱。第三次的卖血则是为了自己的初恋情人林芬芳,他一直都暗恋她可这次因为林芬芳摔了腿住院,为了表现自己照顾她而花钱则又去卖血了,虽然最后他如愿的和初恋情人来了一场婚外出轨。
许三观的妻子也姓许,是一个卖油条的女性叫许玉兰,她是为精明又能干的女性,但又具备这民间所有女性的特点,她也会撒泼,在自家的家门口嚎啕大哭生活的不辛,但转过身后又顽强的在苦难中挣扎,她也是愚昧不堪的,总是将家里的不辛和丑事在门口往外倒,觉得这样自己的内心就能够舒畅很多。但同时她又做了当时所有女性不敢为的事,只叫人无法理解。
第四次的卖血是在历史脚步的逼迫下,不得而为之,已经习惯了一遇到困难就用卖血来解决的许三观,并没有一点觉得不妥当,这种对卖血行为的依赖感,在慢慢的吞噬着他的灵魂。大跃进时期全民都在吃不饱中生存着,许三观一家也揭不开锅了,连续吃了50多天的玉米粥后,许三观终于忍不住了,所以他又去卖血了。生活的坎坷在许三观看来,他的血就能完美的解决,在血友的说辞中,血如同井水般取之不尽的,这几清晰的体现了小人物们的愚不可及。
一乐是许三观的大儿子,但其实并不是亲生的,他是许玉兰与何小勇所生,许玉兰在道德理念里没有遵从当时旧时代的妇德。但是她还是坦白了给许三观,在痛恨和喜爱之间徘徊不定,一乐一直是许三观最为喜欢的儿子,两个同样出轨过的人在互相坦白之间又开始一起的过活了。
第五次的卖血是在一乐生病的时候,这里面数次的卖血都是因为一乐,这个并不是亲生的儿子,许三观却用自己的生命在养育着他,超越了伦理和血缘的情感在这里十分的动人。第六次是为了二乐的工作,请生产队的队长吃饭送礼等,都需要昂贵的费用,无奈之下许三观只能又去卖血了,可是当知道连续卖血的血友死亡的消息后他终于动容了恐惧了。
可是噩耗就是在这时传来,一乐病危需要去上海救治,可这时已经没有人需要他的血,于是只能在路途中一路卖血,这次的卖血几乎要了他的命,可也度过了这一难关,数年里许三观买了12次的血,度过了一次次的生活困苦,可在他四十岁的时候突发想去卖血后才发觉自己的血已经不再需要了,就如那油漆般都不会有人需要,他突然害怕起之后生活来,坐于地上大哭了起来。当妻子许玉兰带着他再次进入饭店吃饭时,那淡淡的温情和安慰,不离不弃的夫妻之情在这里都为之感动。
余华笔下的小人物有辛酸有温情,真实的让人可拍,生活的残忍和不堪都是人生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