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终于和朋友一起看了心仪许久的电影《爆裂鼓手》。
影片讲述了在单亲家庭成长的19岁少年安德鲁,以传奇乐手查理•帕克为目标,一心想成为顶级爵士乐鼓手。
一天晚上,他在学校练习时被魔鬼导师弗莱彻相中进入正规乐队,竞争激烈的校爵士乐队似乎让他看到了一线接近梦想的曙光。
然而,安德鲁越是刻苦练习,与外部世界越是隔膜。
唯一理解他的导师弗莱彻因为暴躁与喜怒无常的个性,使得这段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
最后,当安德鲁终于登上纽约音乐厅的舞台,他积压许久的情绪一下子喷发出来。
影片伴着强劲的音乐结尾,长期以来的技艺磨练与现场的紧张气氛使得他借此超越了自己。
尽管影片中部分滥用体罚等情节引起了不少争议,但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导师弗莱彻在帮助安德鲁成长的路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导演达米恩拍摄该片的初衷也在于,他认为相较起与生俱来的天才或是超能力,他觉得凤凰涅槃更让人觉得动人。
平凡的人并非生来带有神力,而是因为别人发现了他,并且帮助他发现了自己,最后才使得他们获得了成功。
看完影片,朋友不禁发出感慨,凤凰涅槃纵然免不了巨大的痛苦,但“不甘堕落却又不知如何使力”的感受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悲哀。
的确,许多人也希望自己像影片中的安德鲁通过刻苦努力取得成就,但却无奈于不知如何努力,最终难以拥有开挂的人生。
究竟怎样用持续精确的努力,撬动你未来最大的可能?
知乎“大神”采铜提出了一个概念——精进,即选对方法,只要使用非常小的力量,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想要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看看你是否掌握了下述的3种方法。
01
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
互联网让许多人养成了一种囤积癖,例如在网上下载了很多东西,书、软件、电影,收藏起来,积累了很多G,然后或是粗粗一览,或是索性搁置一旁了。
这些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症结,就是我们面对如此多的信息材料,只会做到最浅层的加工,而没有从深处审视,更不用说去做一些“解码”的工作。
所谓“解码”,不等同于我们一般所说的理解。理解通常只涉及对字面意义的解读,常以自动化的方式进行,也无需做太深入的思考;而解码则是一个更为主动且主观的过程,它需要一个人具备潜入事物深层的能力。
漫画家几米曾这样自述学画的经验:
遇见“任何书里的任何图”都要拿来看,然后仔仔细细研究它们的细节,揣摩作者为什么要这么画、这么去表现。
像英文的刊物如Times、Business Week之类,里面的漫画即便不能完全理解内涵,但也会特地拿来研究里面的技法。
这样图解的修炼方式几米坚持了至少十年。
简单来说,解码包含下面三个层次:
①它说了什么?给了我什么感受?(它原本就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②它是什么?对我有什么价值?(对内容的反思,以审视的目光对内容进行评价和定性)
③它的内部是怎么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对形式和构成的洞察,研究内容表达的手法)
第一、二层次的解码我们都相对容易做到,但能坚持去做第三层次解读的人却是不多,漫画家几米就是其中之一。
高段位的学习者,往往都具备解码的能力。
02
独特性就是最好的竞争力
48岁的苏格兰人苏珊•波伊尔2009年因参加选秀节目《英国达人秀》而一举爆红。
这位“苏珊大妈”演唱《我曾有梦》的视频在全世界的网络上竞相传播,几个月后她的专辑拿到了当年全球销量冠军。
她之所以能被很多人喜爱,是因为她太独特了。人们也很难再找到这样一位胖胖的、萌萌的、坚持梦想又有一副好嗓子的大妈。
独特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特质,它意味着你的形象、个性、知识、经验、经历中的一项或者几项是别人无法复制、无法模仿的,意味着你为这个多元的世界又增加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和价值。
硅谷著名的风险投资家彼得•蒂尔在面试应聘者时都会问一个问题:“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
蒂尔认为回答好这个问题实际上很难,因为每个人都在学校里接受的长期的教育,都被灌输了许多被普遍认可的知识和想法,而要形成与其他人不一样的想法既需要智慧也需要勇气。
蒂尔之所以坚持这种面试方式,是因为他相信,让自己变得独特是通向成功的必要条件。
如何让自己变得独特呢?
苏珊•桑塔格说,人类社会中两个最主要的偏见,是用性别和年龄来给人贴上标签。
比如人们经常会说,“一个女孩子家,要学这么多东西干吗”、“女孩嘛,干得好不如嫁的好”、“人老了嘛,溜溜狗、浇浇花就够了,瞎折腾什么”……
而这样一张张的标签,就很容易限制人的想法,束缚人的行动,让人没有勇气去想、去做一些不一样的事。
所以,想让自己变得独特,你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要为了追求社会认同而做事。
只有避开了追求社会认同的陷阱,你才有可能便走上因独特而成功的道路。
03
“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社交网络》里,讲述了一个创业市场上特别著名的故事。
众所周知的Facebook,其最初整套架构性的设想来自Winklevoss兄弟。
他们有一次见到扎克伯格,就跟他讲了整套想法。扎克伯格听后认为太精彩了,想要一起干。然而兄弟俩却说:“我们想想。”没有拒绝,也没有答应。
扎克伯格没有浪费眼前的机会,回到宿舍后,他就开始动手,写代码,请教高人,见投资者。
等扎克伯格已经热火朝天干起来的时候,Winklevoss兄弟还在酒吧喝酒、准备自己的皮划艇赛……
最后,等知道一个叫Facebook的东西已经崛起,他们才慌张失色地跑上门去要钱,于是就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
无疑,促成小扎与Winklevoss兄弟日后巨大差距的,正是二者的执行力差距。
你或许会困惑,我们总在强调“行动”。难道行动主义者不需要“三思而后行”吗?
对此,行动科学大师唐纳德•舍恩认为,“三思而后行”并不一定正确,很多时候甚至可以是“行动先于思考”的。
因为人们的机智行动是高度技巧及复杂推理而形成的,而其中绝大多数又都是隐形的,因此在行动之后反思,可能会反过来发展我们的认识。
戏剧大师彼得•布鲁克在电影《蝇王》的拍摄中惊讶地发现,他自己拍摄的、按照计划精心构思过的镜头对他的吸引力,竟然不如他的助手持另一台摄像机自由抓拍的镜头。
但同时,他也察觉到,如果没有前期的精心设计和素材预演,那些抓拍的镜头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这促使他在行动中进行了一番反思,如何在“干预性的拍摄行为与摆脱控制的自由视角之间建立平衡”。
后来,布鲁克在拍摄《马拉/萨德》时,有意识地使用了这个原则,15天内就完成了这部作品。
彼得•布鲁克的智慧就源于,他始终坚持在行动中反思积累。
04
结语
许多人也许会认为,成为很厉害的人,那是概率低,不太现实的事情。
但是,蒂莫西•费里斯说:其实,做一个不现实的人,比做一个现实的人更容易。
因为这世界上99%的人,都认为自己不可能取得伟大的成就,于是他们的目标就很现实——中庸。这样一来,这种“现实”目标的竞争程度,反而成为最激烈的,中庸人群成为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一个人群。
所以,好好修炼你的能力,你也能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