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句话,毁掉孩子一生

做母亲后,我有意无意的观察过很多孩子,发现一些比较有趣的现象。

无论外向还是内向的孩子,在六个月到一岁之间非常容易笑。这种笑不分场合,不分人群,也就是说孩子在这个时候无论看到谁,都会由衷的对你笑,这种笑纯真、无邪,自带光芒。

而之后,孩子渐渐显出差异,有的依然爱笑,有的则时刻紧绷着小脸。此后,差异越来越明显。

这能不能说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我无法确定。

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孩子有非常大的影响,甚至能影响一生。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两句话,做父母的要时刻警惕。

1

第一句是“等长大了就好了”。

这句话我经常听到身边的人说,当孩子做错什么,有人想教育他的时候,就有人劝:“他这么小懂什么,等长大就好了”,“你跟个孩子计较什么,等他长大就好了”。言外之意,小孩子不懂事,等长大了自然就懂了。

说这种话的人,并不是觉得孩子小一点事也不懂,而是从言语、到行动都对孩子充满了无限的宠溺。

这种宠溺,并不是真正理性的爱,而是一种无原则的放纵。

《红楼梦》中的薛蟠,一出场就被定义为坏小子。为了抢一个小女子香菱,竟然打死人命,打死人命也罢,却觉得这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依然该干啥干啥。

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丁,本该担起责任,却不学无术,斗鸡跑马、吃喝玩乐无所不能, 唯一不干的就是正事。这与他的妹妹薛宝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母同胞,为何有如此大的差距。原因无他,只因父亲死的早,家大业大,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母亲和家人对他极尽宠溺,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他并不知道自己行为有多不堪,这些在他眼里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2

中国有句古话,叫“慈母多败儿”,包含着很大的教育智慧。

这句话,表面看来,家中的母亲如果太慈善,就教育不出好孩子。这样理解,就大大的误解了这句话的内涵。

并不是说当母亲的个个如母老虎,才能教育出好孩子。而是,作为母亲,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要有原则,不能一味的宠溺和迁就孩子,打着爱的旗号,实则是放任孩子的一切行为,也是一种懒的表现。

极尽宠溺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界限,什么是原则,对自己没有要求,不懂得尊重和让步。

相信“长大了就好了”的家长,有多少孩子长大了真的好了。

3

第二句是“我都是为了你好”。

这句话,我们也并不陌生,不论我们小时候做孩子,还是长大后当家长,都经常听到。

一句“为你好”就压制了孩子所有的不满和反抗。你还小,你不懂,不要跟我争,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你得听我的。

有多少成长期的孩子,对“为你好”这句话无限反感,却又无能为力。

有些小时候特别听话的孩子,在青春期出现了巨大的反差,表现的特别叛逆,除了孩子成长的原因,家长一贯的教育方式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

这点,在父与子的关系上又体现的特别明显。

《老炮儿》中有这么一个片段。

冯小刚饰演的六爷,年轻的时候也算是在那一片响当当的人物,无奈妻子走的早,独自带着一个儿子。

一天,老哥们问他,儿子很长时间没回来了?

他说,都半年没见着影了,他才不管。

表面满不在乎,却对儿子充满了牵挂。

一听说儿子出了事,立马使出浑身解数要解救儿子。

在汽车修理厂,被扣押的儿子见着他的第一句话是“你怎么来了”,第二句“你就会对着家里人横”,从别人口中说出,他儿子划了别人的车,宁愿被扣押,也不找他爹来赎他。种种迹象看出,父子二人之间有很大的隔阂。

不难猜出,依六爷的性格,他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简单粗暴式的,你是我儿子,你得听我的,我说怎么样就怎么样。

而儿子呢,偏不,我长大了,终于逃脱你的管教,你过你的,我过我的。

直到儿子看到六爷为他所做的一切,才真正在内心原谅和接受了他爹,恢复融洽的父子关系。

而又有多少父子,一生彼此怀有心结,不得开解。

5

过分的宠溺和过分的严苛,都是一种想当然式的教育。

在父母的眼里,这两种都是对孩子的爱,无私心,只有深爱。

唯独,孩子不领情。

宠溺的孩子,长大了会怪你为什么小时候不管我;严苛的孩子,长大了会怪,为什么处处都要听你的,长大了也学不会做自我。

听蒋勋讲《红楼梦》,讲到贾政对贾宝玉的教育,有这么一个词叫“对话”,觉得在理。

无对话,无教育。

无论是宠溺还是严苛,都没有与孩子站在同一个高度,不知道孩子想什么,与孩子无沟通,只是从父母的角度,简单的“给予”。

父母想当然的觉得,这就是为你好,这么做,长大了你应该感激我才对。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对话式的,你说出你的想法,我讲出我的原则,你退一步,我让一尺。

家长不觉得自己是在无尽的付出,孩子也不觉得自己是为别人而活。

有原则,有让步,有沟通,有互爱,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不会差到哪里去。

  • 标签:
  • 本文由 晗睿 发表于:2025-01-03 03:15: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