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问我,如果在国内生活,你会觉得不适应吗?
我想了想,对我来说有两大障碍是我很难逾越的。
一是我没法用GOOGLE了;二是整个人际圈氛围,让我感到大家都过早放弃自己。好像一起爬山,爬到一半,绝大多数人选择不再继续,有些干脆往山下走,一个想继续往上的人,难免寂寥。寂寥也许不算什么,更艰难的是精神土壤的丧失,继续成长变得异常困难。
我所谓“继续往上走”或者“继续成长”的比喻与追求名利无关,于是那些貌似兢兢业业追求成功的人士,亦很难是同类。“继续往上走”,是一种历经挫折迂回仍然向上的精神成长,是内心愈来愈宽广;“继续成长”是忘记岁月流逝,像孩童一样憧憬一切未知的降临,是努力实现让自己变得更好的简单愿望。
Jayne是我认识的一个普通美国人,她60多岁的时候想给自己买辆新车,我想她那么有钱应该买一部凯迪拉克,她说这是老年人才会喜欢的牌子。现在她快70岁了,依然学习中文,独自去各国旅行,常常有突发奇想,然后试图实现再然后放弃,实在很像我认识的一班文艺男女。Jayne的与时俱进与对生活的热情,让你觉得和她没有任何年龄代沟,这差不多是美国老年人的常态。“无龄感”的生活,这是我喜欢美国的种种之一。
国内却是另一番情景,周围的朋友常常感叹自己老了,感叹自己大不如以前。我既看不到他们在业务上的精进,也没有发觉他们对这个世界有什么比以前更明晰与高明的见地。换言之,我没有在他们身上发现什么会令人不觉一惊的进步性,但他们却自以为老了,老到除了追求名利之外,一切皆不合时宜,一切皆可放弃。
我常常问朋友,你为什么觉得自己老了呢?女生的答案差不多是有关容貌,身材;男士则觉得自己体力下降,性功能减弱。就为了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让整个心理弥散一种暮气,无论对自己对周围的人,都是一种灾难。
意识的衰退伴随而来的是真正的衰退,你贡献给这个世界的将只有陈词滥调。
我亦对国内浓烈的养生氛围感到无所适从。保肝护胃之类的伪科学养生类文章充斥微信朋友圈。每逢和朋友吃饭,也总有深谙此道的朋友圈点各类食物的养生功效,吃饭就是吃饭,将功力性进食模式当作养生方式,让我觉得很难认同。
一个同你谈论中式养生的人,至少看起来老30岁。那种和垂暮老人在一起的感受是如此结实,与年龄大小,皱纹多寡无关。
回到上海,我就会陷入一种抽象的,无处不在的焦虑中,你习以为常的生活,突然变成一种与普遍观念的对抗。我很难找到“无龄感”人群的存在,这些人总是试图把自己手里的工作做到完美,他们总是在往上走阅尽人生辽阔,他们对一切皆保持好奇。
也许是一位比GPS更指路明晰的出租车司机,他知道别人不知道的无名小路;也许是一位快递员,他有使用封箱带的绝技,把箱子封闭地如此完美整洁;也许是一位家庭主妇,哪怕是电影里那位粗鲁,穿廉价丝袜但非常懂清洁剂,把家里擦地一尘不染的后母,我都全心膜拜,因为他们没有放弃自己。要把每一条路铭刻于心,要研究每一种清洁剂的功效,哪里有余力关注岁月流逝?
对于我来说,我会选择“无龄感”生活模式直到生命终点,工作,承担责任,学习以及流浪。
无论对谁,此时此刻,就是最年轻最有希望的一刻,我们只会越来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