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朋友叶子最近和家里人在带孩子问题上又开撕了。
这一次不是因为吃喝拉撒,而是为了穿衣打扮。
每个季度到来之前,她都会给儿子买衣服。作为曾经的时尚杂志编辑,她自有对衣着打扮一整套的逻辑体系和审美标准。
然而这标准放到孩子身上,却遭来家里人的质疑和不满:这么小的孩子懂什么啊;孩子小,长得快,买那么多衣服顶多穿一季就不能再穿了,不是浪费吗?
她儿子不到两岁就知道自己选衣服了,每次出门前都跑去打开衣柜琢磨着今儿要穿什么。
她选好的衣服偶尔也会被儿子拒绝,自己去找另一件拿来穿。这时家里人又放话了:这么小的孩子就知道挑三拣四地臭美了,这长大以后能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吗?
她终于拦不住从心里狂奔过无数次的“草泥马”,一字一句地说:
“孩子是小,但是有一种东西叫做审美。这玩意儿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如同其他生活习惯一样需要从小教育培养,耳濡目染的。
我并没有铺张浪费,都是按照家里情况适度消费给孩子添衣,我花钱买的不只是衣服,而是孩子一辈子的审美!”
别说省吃俭用大半辈子的上辈人了,很多父母现在其实也一直受“孩子穿百家衣”的观念影响,觉得反正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穿别人穿过的旧衣服也无所谓,更无所谓什么风格和颜色上的搭配。
然而,实际上,很有所谓。
02
美是一种浸染,是自我表达,更是一种选择。
很多父母会舍得花钱供孩子吃喝,注意力放在身高体重的指标上,觉得这才是在养育孩子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却忽略了很多看不见的成长指标,比如审美。
孩子小时候可能察觉不到,但是长大成人后,它的烙印会在孩子的言谈举止行为处事上一目了然。
“审美”也是一种教育,而且最重要的就是启蒙教育。它需要来自父母的影响熏陶,需要父母创造环境和机会,让孩子从无到有,从零到一。
孩子小的时候这种审美可能只是衣服的选择,颜色的甄别,但是假以时日,这种审美就会涉及到生活的取舍和人生方向的选择。
有多少姑娘在小时候“爱臭美”的年纪被大人夸张喝止,把关注衣着打扮当作浪费时间,把关注时尚讯息当作不务正业,把“爱美”当作一件难以启齿的羞耻。
然后长大之后,因为不懂化妆,不在意打扮,不会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衣着风格。
在未来审美导向的世界,在一个大家越发意识到“外在即内涵”的世界,不懂得美的风险巨大:在情场上败下阵,在职场上遭遇滑铁卢。
03
国画大师徐悲鸿的儿子徐庆平,提及当年留学欧洲,第一次去卢浮宫看到的一幕,让他受到了极大震动。
那是上世纪80年代,他到巴黎工作的第一个星期天,便迫不及待地去探访这座艺术圣殿。当时,有一群七八岁的法国孩子和他一起进去参观,孩子们由一位戴眼镜的女老师领着去参观一间建筑模型展厅。
进去时,他听到老师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要仔细看,然后,给我讲一讲,希腊罗马式建筑的美和哥特式建筑的美有什么不同?”
当时给徐庆平的震撼非常大。他深切感受到,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懂得审美的民族,而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审美,就不是一个完全的人,是一个有缺陷的人。
在欧洲国家,孩子们从小就有去观赏艺术活动的习惯,每到周末和假日,他们总是去看展览听音乐会欣赏演出。
他们到任何一个新的地方去度假休息,工作之余总是首选参观博物馆,而且是美术博物馆。
记得有一次,我带着儿子去摄影艺术馆参观时,迎面跑来一个小男孩,他牵住妈妈的手眼睛闪着光,兴奋得说:“妈妈,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光简直太美太棒了,原来这世界上有那么多神奇的景观和现象,等我长大了,也要去全世界瞧一瞧!”
在我看来,没有审美简直比没有知识更可怕。
没有审美的人,未来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是才华和金钱都无法弥补的缺陷。
比如你会发现有的人的确不差钱,却并没有把自己的生活品质过成和自己的财富正相关,甚至还一团槽;
比如有人买得起世界一线大品牌,却穿不出大牌与众不同的设计感,相反,只会把各种Logo挂在身上,只有堆砌而没有自己的态度和主张。
很多所谓社会的“精英人士”,在什么都不缺的时候,唯独因为缺少审美,而无法应用各种形式充分准确地表达自我。
04
杨澜曾说过自己25岁时在英国的一段经历。
她面试失败后,披头散发地穿着睡衣裹着外套去了咖啡厅。
咖啡厅人多,她被安排坐在一位像伊丽莎白女王一样尊贵和精致的英国老太太面前,老太太没有看她一眼,写了一张便签给她:洗手间在你左后方拐弯。
当杨澜再回到座位的时候,那位老太太已经离开了。那张留在餐桌上的便签多了另一句漂亮的手写英文:“作为女人,你必须精致,这是女人的尊严。”
“以貌取人”有时候的确是最好的方法。因为一个人的长相是天生的,但是形象却是后天经营的。
你的言谈举止,到衣着打扮,都是无形的自我介绍,都在清楚地告诉别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是对别人的尊重,更是自重。
没有审美是孩子一生的毒药,且无药可救。比没有知识还要可怕。
所以我不主张对待孩子的衣着过于随便,孩子的每一次亮相,他们因为年龄小并不自知,但父母该承担这个责任,让他们被尊重,被美浸染,渐渐懂得对自己的重视,和对这世间美好之物的理解和追求。
童年如此短暂,请让他美美地度过;一生如此漫长,我们更要美美地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