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人们在26岁的时候朋友最多,因为我们已经花了人生四分之一的时间来建立我们的朋友圈。这项关于友情的研究显示,我们的社交圈在26岁零7个月时达到顶峰,这时我们一般都有五个好友。
女性在25岁零10个月的时候最受欢迎,而男性迟一些,在27岁零3个月的时候最受欢迎。该研究由贺卡公司“永远的朋友”发起。研究称,约三分之一(36%)的成人在学校结识了挚友,而约五分之一(22%)的人说,他们在工作后认识了最好的朋友。
现在,脸书和推特这样的社交网络也成为人们结识新朋友的主要场所。研究发现,25到34岁的成人通过脸书结识了22个朋友,而18岁至24岁的人结识12个,35岁至44岁的,在脸书上仅仅结识了4个朋友。
山姆·欧文是“永远的朋友”公司的友情培养教练,他表示:“三分之一的人在学校遇见最好的朋友,这可不是巧合。学生时代是我们建立友情的关键时期,友情通过分享笔记、赠送礼物、时常见面和嬉笑打闹培养起来。”
我们成人时常忘了这些小事有多么巨大的力量和多么大的影响。在友情中,这些小事和大事一样重要。如今随着友情中的外部压力越来越大,找时间培养友情显得越发重要。如果我们仅仅每周多做一件事向朋友表示关心和爱,这会为未来的友情创造更加坚实的基础。
晚些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在不断地失去朋友。超过一半的人(54%)在人生前行的过程中失去了一些朋友;36%的人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和好友疏远了。19%的人因为孩子疏远了那些没有孩子的朋友。
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让我的那些花儿,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
或许当人生走到某一个阶段,不管你情愿不情愿,生活都会逼着你做减法,它拿走你的一些朋友,抽走你的一些梦想,让你认清现实,也让你知道谁才是真正的朋友。
据说这世上80%的争论都是名词之争,所以,每个人怎么定义自己的朋友才是关键所在。是愿意与你腻在一起消耗生命的人,还是随心而至兴尽而归的酒肉之欢,亦或共进退同生死的莫逆金兰。
遍天下的朋友,那不是朋友,那只是人际关系,是社交对象,是彼此利用的资源。
王小波在《三十而立》里描述过两个真正的朋友,“有两个朋友住在一个城里,其中一个深夜去找另一个。那人连忙爬起来,披上铠甲,右手执剑,左手执钱袋,叫他的朋友进来说:朋友,你深夜来访,必有重大的原因。如果你欠了债,这儿有钱。如果你遭人侮辱,我立刻去为你报仇。”
要知道,友谊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事情。高质量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它的实质是双方互相由衷的欣赏和尊敬,是扎根进血脉的信任与扶持。
某位哲人说:朋友如同衣服,会穿旧的,需要时时更新。我的看法正相反:朋友恰好是那少数几件舍不得换掉的旧衣服。新衣服当然不妨穿一穿,但是,能不能成为朋友,不到穿旧之时是不知道的。总在频繁更换朋友的人,其实没有真朋友。
有很多新认识的朋友,往往都在亲热了一段时间后迅速暗淡了下去,只是因为感情基础本来就浅得几乎没有,失去不觉得遗憾,拥抱却需要太多额外的付出,所以来去任由之。
失去他们,我们不曾心痛。而那些曾经温暖我人生、成为我生命见证者的老朋友,想到他们的离开,我难过到不行。为什么好朋友之间的关系会变淡?
一百个变淡的朋友,就有一百种变淡的原因,但本质上都是因为“道不同”。我们的际遇再无交汇,我们的经历再无相似,你的苦闷我无法理解,我的彷徨于你而言,却是变相炫耀。
两个人无话可说,只能叙旧,直到过去被反复咀嚼,淡而无味,又碍于情面,怕被指责势利,还要勉强维持点赞的情分。许多年少闯祸的朋友,只能被拿来怀念,许多因为恩情而结缘的人,也只适合报恩。朋友是需要交换观点的人,而不仅仅是交换感情。
断舍离,“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话,脱离对物品的迷恋”。对于友谊,我们虽然心痛,但是也要有着割袍断袖的决绝。变淡的不是朋友,只是些该舍弃的社交关系。
从同路中找朋友,而不是硬拽着朋友一道上路。到了分岔口,温柔道别就好,过年时发一句“羊年吉祥”,也好过两个人口不对心地把酒话桑麻。
千金易得,知音难觅。经过了世事的淘漉,身边依然有故人相伴,感激命运,更感激有你一路相随。我愿你是我温暖的手套,冰冷的啤酒,是带着阳光味道的衬衫,更是我日复一日的梦想。
究竟谁是你的朋友,大概就是看到这里,你第一个想起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