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交流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交流时,要充分考虑五大感官——视、听、嗅、触、味的作用。其中视觉和听觉占主导地位。
视觉往往对人产生第一印象起着重要作用。与人接触时,你穿什么衣服,面部什么表情,做什么手势,交流的环境等等,都是看得见的,通过视觉反映到对方的大脑。演讲时我看到那边有两个人在交头接耳,说什么呢?我马上感觉出来,你大概是对我的演讲有点议论,或者有什么话要讲。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你是不是在听我说话,我一看就能看出来。
有一次,《解放日报》“文化讲坛”请我去讲课,听众有200人。去了之后,让我坐一个地方。那个会场是平的,我坐下来之后,只能看见前面几排的人,看不到后面。这样可不行啊,后面老有人伸长脖子在看我。后来我看到旁边有个立着的麦克风,我就站到那里去讲话,听众当即报以热烈的掌声。如果我只顾自己说,不看听众,缺乏眼神的交流与互动,沟通效果肯定要打折扣。
还有一次,北京有一个大单位请我去讲国际形势。对方很客气,给我面前摆了一张小桌子,怕人家看不清我,又在台上放个大屏幕,把我的头部画面打到屏幕上去。我就坐在那里讲话,感觉很不好,因为听众都在看大屏幕,我无法同听众进行眼神交流。
视觉很重要,眼睛一看,很多事情就明白了。我在日内瓦当大使时,经常跟人家做交易,“make a deal”,什么意思?国际组织里面有很多委员会是选举产生的,有些委员会的名额有限,大家都想进去,怎么办?大使就要沟通,各个国家大使之间都要做工作。也因为这个比较机密,所以由大使直接做。
我就找了一些大使,大家做交易。中国要派一个人参加这个委员会,希望你表决时支持中国;你要派人参加另外一个委员会,我投票支持你。有一次,一个委员会举行秘密投票,投完之后,我一算,怎么比我原来算的少一票?谁没投我的票?等到散会时,我一出会场就明白了:一位答应支持我的外国大使,第一眼看见我时,眼光在和我对视的一刹那立刻就避开了,不敢正视我。我马上就明白了,他没有投我们的票。
人际沟通中,言语交流占有很大比重。一句话能把人讲笑起来,一句话能把人讲跳起来。跟人家谈话,听到对方有个好的想法,我就兴奋起来;如果全是闲扯,就觉得没意思。人和人交流,总要谈点事,不一定是工作的,比如思想方面,或对问题的认识有所深入,或有新的见解、新的信息,对方就觉得有收获,谈话的兴趣就来了。
各种人都可以给你启发,不一定是年纪与你相当的人。有一次我去南方一个开发区出差,一个37岁的开发区常务副主任说,组织活动时,台下前三排都是领导,正襟危坐,对台上的讲话没有任何反应,缺乏互动,一点激情都没有。他认为前三排应该让小青年坐,青年人有活力、反应快,领导可以坐在靠后一点,这样会场的气氛就会好得多。
人与人接触,靠得近了一点,能闻到一点味道。有些人身上没什么味道,有些人有点味道。特别是有些人嘴巴里有些味道,他自己还不一定知道。我们做外交工作,招待会特别多。人很多,声音也很嘈杂,说话就靠得比较近一点,就闻到一点味道,这就不太好。人家本能地往后退,他还没有感觉,还往前靠,让人很不舒服。
一见面握手就是用触觉。我当大使的时候,每次举行国庆招待会要站两个小时,招待会开始前迎宾,结束后送客,与上千位客人握手。一握手,对方的态度有时就能感觉出来。
有些人刚从中国来,很热情,握得很紧,滔滔不绝地跟你讲访华感受。有些人手伸出来,你握上去感觉软绵绵的。还有些人伸出三根指头,我不知道你们在生活当中遇到这样的人没有,我马上感觉出来对方的态度——好像对我们这个招待会兴趣不大,来是点个卯,应付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