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one
当年,这是一家名震全国的学术书店,老板是一位哲学教授。
书店就开在我就读的大学南门外,我几乎天天来报到,只在书店里抱着书狂啃,但很少买书,每天在书店来回地溜达,对书店的格局和书的分类搞得清清楚楚,甚至比书店有些店员还清楚。所以,当我在老师的引荐下成为书店一员时,显得很得心应手。
面试的时候,我对西方哲学书的了解让老板对我很有好感,也因此,在我成为店员后,一开始我就被安排在哲学区,我的书店生涯就从这一亩三分地开始了。
每天,上班的时候我喜欢埋头整理书,经常弄得满头大汗,但是我一点儿都不觉得辛苦,反而感觉特别幸福,这种幸福感两年来,一直伴随着我。
我有自己的分类法,同一种类别的书,在一格书架内,以开本大小左右排开,经我整理过的书架,总是高低分明,读者抽书翻阅后,看着高低平整的书架,会自觉地把书插回原位,如果有些书不在原位,我会马上发现,并及时插回原位。也因为这样的偏执,我特别见不得其他区域书架上长短高低不一的摆放,恨不得去一一整理。
我发现,自己亲自从架子上一一拿下,再一一上架,这个重整的过程就和书发生了特殊的关系,能对这本书有深刻的印象。很多书,放在架子上,或者看着书名,本来是没有兴趣的,但拿下来翻一翻,再重新放上去,就可能发生兴趣了。比如,语言学的书,我以前是一点兴趣都没有的,但重整的过程让我对这类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并且愿意去阅读和了解。就这样,我的活动区域越来越大,感兴趣的书越来越多,去各个区域拿上拿下的动作也越来越频繁。我觉得,这种反复和书发生关系的动作,就是一个书店店员的基础工作。
二
two
时间一久,我和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对店内的书也越来越了解,脑子里有了一个自己独特的搜书定位系统。这套搜书系统帮了我很大的忙,能给读者提供更快速便捷的搜书服务。渐渐地,有读者找书,同事们通常会引到我这儿来。
老板也是个懂书之人,他经常在店里转悠,对店内的书也许没我了解,但他对书的分类和摆放和我有很多共鸣。他主要比较关心哲学区域的情况,作为学术书店,哲学区域自然是重点。而我的整理术,可能基本达到了他的要求。
后来,他让我负责前面的展台,就是在全店范围搜寻各种好书,在书店最显眼的展台上排放。这个工作颇具挑战性,非常考验我的选书能力,而且要勤于更新,看到卖不动的书,当即撤下。如此反复,我的选书能力也在工作考验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说实话,这个安排的确让我很有成就感,看着读者认可我推荐的书,一本本拿着读,然后买下,心里非常高兴。这或许就是最初阅读分享精神给我带来的感触吧。
三
three
然后,我被安排负责店堂全面的工作,也叫店长,这个工作其实和以前没多大改变,除了给店员排排班,接待一些来代销自己书的作者和出版商外,主要内容还是管好展台推荐书和帮读者找书。
说到展台,需要再补充几点。这是好书展示的平台,也是书店的门面。读者进入书店,最先会围绕展台逛几圈,很多老读者基本上只逛完展台,找到自己想要的书,就买书走人了。所以说,展台的更新和展示非常重要。我除了每天要从各区域搜索好书外,还要及时和库房对接,以了解最新的新书到货情况,好在第一时间获得新书、好书,丰富展台的魅力。
我经常还会跑到在远郊的库房去自己挑书,经常能发现很多意外的好书被埋在拥挤的库房中,延误了展示的时间。我愿意去库房,还有一个自己的私心,因为库房里有很多书店以前卖过的旧书、绝版书、经典版本,等等。
再说这展台。展台是我在书店的主要阵地,每天看着展台上的书在慢慢变矮,看着读者在展台前认真地翻书、选书。这样的场景,后来我在逛书店时经常都在回味——当自己在书店展台前翻书看书时,是否也有店员在注视着我,像我当年一样带着分享的喜悦呢?
四
four
再后来,我还在书店的营销部(主要做图书馆团购)和采购部(主要负责订书)待过。在营销部时,主要盯着一些大客户和图书馆,以团购的方式把书推销给对方,这个过程很商业化,没有丝毫的分享乐趣。
在采购部时倒比较有挑战性,因为这个工作就是替书店订书,其实也就是为读者选书。我也参加过全国范围的图书订货会,但那个时候,只能凭自己的直觉和素养了,虽然自觉很有信心,也满足于自己的选书标准,但整个过程和书很远,只在书目上打勾或画圈,或者和出版社发行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易。
所以,我还是最怀念做店员的时光。
这短短的两年让我对书有了最深切十足的爱,对阅读分享精神有了最深刻的认同,并充分感受到分享阅读带来的幸福感。
谢谢书店,谢谢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