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总是害怕来不及?

周末的时候跟朋友聚餐,她告诉我她的老板上个月A 轮融资拿了2000 万,现在正在业务转型,准备半年后B 轮融资拿一个亿。

她的老板就比我大一年。

夜里收到一条私信,一个姑娘告诉我,说家里催她结婚都快要把她逼疯了,她没有办法反驳父母,也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我于是问,那你有没有试着跟家里好好沟通这件事情,我觉得现在年过30 岁的女生多了去了,你千万不能将就自己啊……然后这个女生给我回复,令姐我去年刚毕业,工作还不到一年。

……

你一个鲜嫩地能掐出水的姑娘,居然跟我一个还没结婚的老姑娘倾诉被逼婚的痛苦,那我的焦虑跟谁说去?此时此刻,可以想象我的内伤至极,就差喷出一口老血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身边一群人向我请教问题的方式都是,我今年就要实习了,我明年就要找工作了,我觉得好恐慌;我快要25 岁了,从来没有过男朋友也找不到男朋友是不是一种病?该不该担忧?又或者是我已经30 岁了还没结婚,我是不是要孤独一生了呢?更有人问我,我越来越讨厌自己了,你能告诉我怎么办吗?

看着这些杂乱无章的提问充斥在我的眼前我的脑海里,我试着坐下来平静一下我的情绪,然后问问我自己,我突然发现自己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而且我如今也在这条焦虑的路上,只是我从来不会刻意渲染这种恐惧感。

我想说说我一年前的焦虑。

因为是在互联网行业工作,我每天看到的业内新闻,都是无数个90后典型创业先锋出来做演讲,他们口口声声告诉你“我们的资本就是年轻”或者“牛逼的90 后你们永远黑不完”一类,于是你看到他们一个个成为CEO,一路欢呼地走向人生巅峰。

张爱玲那句“出名要趁早”不知道毒害了多少跟我当年一样年幼无知的少男少女心,我自己也曾经陷入这个诡异的怪圈中。夜里睡不着的时候,想着我身边的朋友都出国去了,都看世界游玩去了,都结婚生孩子了,老家的同学都一个个叫得上级别的人物了,而我自己还窝在这个租来的小屋里……想完以上种种之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我这辈子过得真失败。

这种思维方式一直到去年的时候,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有天我读到了吴晓波的一篇文章,他写了几个人的故事,名满天下的画家及雕塑大师罗丹是一个整天埋头于画室的孤独老人,经济学家张五常年近80 岁了每周还要写两篇1500 字以上的专栏文章。

吴晓波的结论是:是什么让某些人变得与众不同?那就是工作和足够的耐心。

这句话触动了我,我开始把精力转移到自己身上,不再一味地拿一个不可复制的他人的成就来刺激自己。

高中那年我写了一篇小说,本来是打算投稿给当时很火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心里期待着哪怕能拿个优秀奖也好。可是有天中午我翻到了韩寒参加新概念大赛的那一篇《杯中窥人》的文章后,我一个人窝在被子里哭了很久,然后我起床把写好的手稿撕掉了。因为我觉得跟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七堇年这一类天才相比,我这辈子即使用尽全力,我的文学梦也是不会实现的了。

然后回到今天,这一年我27 岁,我的第一本书筹备完毕,陆陆续续有很多的出书邀约在等着我。这是一件我意料之外的事情。

我周围人都说你好厉害的时候我很慌张,这种慌张不是因为我害怕别人的赞美跟肯定,而是我害怕给别人一种错觉,我轻而易举地就这么出书了。我知道自己每天投入了多少时间在电脑面前,我知道自己时时刻刻在脑子里思考的各种事情都会尽量记录下来,还有我在青春岁月里一度因为想问题太多患上了抑郁症。

这些事情,我从来没有告诉过任何人,于是身边的朋友觉得我这个机会竟然是如此唾手可得,简单至此。

我以前总是害怕来不及,觉得青春时光好像要没了,很多人生愿望我要错过了,难道我这一辈子就要过完了?对于一个女人而言,这种恐慌会随着皮肤的松弛,眼尾纹的增加,以及大姨妈的量越来越少而成倍地增加。

我想了一会,给自己梳理了几个理由:一是我的积累太少了,二是我的修炼不够,三是我还没有见过更大的世界,四是我太懒了各种拖延症在身上作死,五是方法不对,就是很多时候一味地努力付出,却从来没想过方向的问题。

这些答案出来以后,我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可以针对每个问题都列出一二三四的解决方式去一点点完善自己。

但是上升到一个意识层面上的大问题,那就是我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我的前助理问我为什么还这么大压力?她说因为对于我们这样的人来讲,目前的你可以写你自己喜欢的东西,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还能养活自己,为什么还会觉得焦虑呢?

我细细想了一会,要知道一年前的我绝对不会想到自己今天的这个状态,但是我知道如今享受到这半点小成果是我这些年自己思考总结外加揉碎重建的结果,那么按照这个逻辑推理,我现在要做的事情就应该是为我30 岁的节点作出积累了。

嗯,这就是我想说的答案,因为焦虑,所以不满足于当下,我开始明白焦虑跟孤独一样,可能就是生活本身的色彩,毕竟快乐只会占据我们人生的那么一点时间而已。明白这一点之后,我反而愿意带着焦虑上路了。

以前我很迷茫的时候,总是喜欢思考一些终极问题,于是有过来人劝我,你不要想太多,尽管去做就好了;后来又有人告诉我,你不要一股脑地上班干活,你得想想你这辈子的人生技能与不可替代性是什么。

于是我就像一个陀螺,在四面八方的建议里转啊转,转到慌张压抑,可怕至极,差点被绕晕过去了。

英国有一部很酷的纪录片《56UP》,总共拍了49 年,摄影师跟拍了英国14 个不同阶层的7 岁孩子,每7 年拍一次,一直跟拍到了他们56 岁。

在这部纪录片里你会发现一个赤裸裸的真相,就是一个人尽其一生也不一定能改变自己所在的阶层,这个世界从来都是强者更强,软弱的你要是继续原地不动,那连本来属于你的那部分也要被拿走。

这个纪录片给我的思考逻辑是,我开始用“一辈子”这个词语,把自己的人生长河拿出来掂量一下,在我剩下的这几十年的时间里,每一个节点大概的状态是什么,我不去预见或者幻想有无更大成就的可能,我分析的是,我能承受的最低极限,就是最糟糕的状态是什么?

比如说刚毕业的时候,我给自己的最差预想就是,我能在这个城市活下去就可以了。第二份工作的时候,我给自己预设的底线是,要把之前积累的经验专长适用于如今的工作状态。

在职场上有积累进步的,而不是重复性地单调机械而过。这是我能预设的最低底线。

这个世界太过于慌张,很多人都渴望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我身边所有的有钱没钱的朋友前阵子都把精力集中在了股市上,我却从来没有对这件事情动心过半分。一是因为我知道自己不擅长这个事情,就不去凑热闹了;二是那些大赚一笔的人毕竟是少数。

我相信运气,但是我只相信天道酬勤跟厚积薄发的运气。

吴晓波出了一本书叫《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书里他说“原来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我身边有同事看完这本书后就吵着要辞职,收拾行李参加吴晓波他们组织的南极旅行,喊着要去浪费最美好的生命。于是这段时间里,这个同事坐立不安,无心工作。

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了,于是给这个同事留言。我说这个口口声声喊着生命就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的男人,他用十年的时间完成了《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和《浩荡两千年》的企业史三部曲,他也用十年时间把蓝狮子从无到有,打造成中国目前最大的原创财经出版机构。

你只看到了吴晓波说的“原来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这句话,可是你别忘了他还说过,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

我问同事,你的那些“美好”又在哪里呢?收拾行李准备跳槽换个好工作倒是真的呢!

这一段话说完,同事就再也没有吵过要蠢蠢欲动浪费生命的事情了。

励志的故事向来鼓舞人心,励志的故事也经常误人子弟,所以我提醒此时此刻的你,千万不要听了别人的职场故事就冲动辞职了,也千万别看过别人的旅行故事就要马上动身了,更不要轻易把自己崇拜的人称之为心灵导师,以为可以治愈一切。

一辈子很长,不要轻易给自己下结论。

那些以前让我着急的事情,如今想来就跟升级打怪一样,每一次出现的时候都让我胆战心惊,但是一旦过了这一关又觉得也就那样,然后到下一关的时候我又继续焦虑起来,周而复始。

只是如今我开始适应这个节奏了,因为我相信每一段紧张刺激的升级游戏,意味着我的成熟又高了一层境界。它更提醒我,那些克制与隐忍,等待跟蛰伏都是有用的,那些属于你内在的强大力量,那些你日夜积累起来的点滴能力,那些你从别人故事里拿过来自己重新组建过的价值观,才是让你对抗这种“感觉一切都来不及”的慌张的力量所在。

  • 标签:
  • 本文由 雨婷 发表于:2023-09-05 06:3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