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美国的时候,通过朋友认识了一个教授。刚认识他的时候并不知道他的背景,只知道曾经是物化博士,现在在教西方文学。
之后有一个假期,我们共同的朋友组织了一次野营,那是我第一次接触他,当时完全把他误认为一个ABC,于是跟他各种扯古代历史文学什么的。结果教授听的很认真,时不时跟我讨论一下。
回去的路上,我跟朋友说,没想到教授对中国历史这么了解。然后朋友耻笑到,人家本科是港大文学院的,他大学时的同学是林夕,金庸还给他上过课,他是研究生才转的物化。
我当时的心情啊,简直就是哔了狗了。
后来又一次聚会。吃饭的时候,教授突然跟我说,他回去想了想,还是觉得我当时对朱元璋的评价不够中肯。
我发誓,我对朱元璋的认识仅限于《明朝那些事》,多一点都没有。当时只是认为他不了解中国历史,于是尽情吹嘘。可他不仅愿意听我瞎扯,还认真考虑了我的观点,我简直激动的无以言表。
记得看过一幅画,很老的图了,共勉吧
随着读书的增多,你也许对这个世界有了一些偏见。劝你不妨继续读下去,当你读到一定程度,你会发现自己的渺小。
种子需要落在地上,卑微进土壤里,才能生根发芽。
大约去年暑假的时候,我有段时间比较迷茫,学业出现了瓶颈,年纪也慢慢大了,家里人开始催婚催工作。
某个周六的下午,我在教授家吃完饭,跟他说起不知道应该继续学下去,还是跳出专业出去找工作。
我说了自己的顾虑,怕自己能力有限,也许继续下去还是不会有成果。
然后教授说了到现在我依然记忆犹新的一段话。
他说,你现在好比走到一个苹果树下面,你想摘苹果,但是这棵树上的苹果太高你够不到。你使劲往上跳,一次比一次跳的高,可是始终还是没有碰到。跟你一同的人也许会嘲笑,你努力了那么久,什么也没得到,跟他什么也没做的结果是一样的。
但是人生的路还很长,苹果树还有很多。也许等你们继续走下去,下一个苹果树恰好没有那么高,因为你之前的努力,这次,很轻松的就摘到了苹果。
付出的努力只有暂时没有显现成果,却永远不是白费的。
其实当中的道理我听过很多次,无非就是那句“功不唐捐”。但是他的这个小鸡汤故事,却比干巴巴的一句话来得动人。他没有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抛出那句逼格特别高的名言警句,来突出自己的学问知识。他只是像一个慈爱的长辈,对一个迷茫的孩子讲一个最浅显不过的故事。而对于那时的我,对于情绪烦躁迷茫的我,这样一个简单的小故事,才真正能打进我的心里。
现在每当我感到迷茫的时候,我就会默念苹果树苹果树。也会不断告诫自己,作为一个学者,要始终有一个谦卑的心态。即使面对暂时还不如自己的人,也不要自视过高。书读的多,只是众多品质当中的一个罢了,并不值得去炫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