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嘶吼?一声振聋发聩的“还我河山”,令勇不可当的金军铁骑颤栗胆寒;是谁在呼嚎?一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使受尽屈辱的大宋男儿壮烈满怀;是谁在呐喊?一句饱含血泪的“天日昭昭、天日昭昭”,让数以万计的百姓将士悲痛欲绝。
是他,是那个勇冠三军、谋略过人、治军严谨、用兵如神的军事家;是那个写下《满江红》、《小重山》、《五岳祠盟记》等脍炙人口的名篇的文学家;是那个落笔畅快、龙腾虎跃、章法严谨、纤浓符中的书法家。是他,是岳飞!
公元1142年(绍兴十一年),南宋临安(今杭州)大理寺,黑夜弥漫着漫天的飞雪、囚牢被火把照得通红,岳飞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严刑拷打,终于昏了过去,牢卒把他扔在了冰凉的地上。他的身体先是死一般的僵硬,接着开始不停地颤抖,严刑拷打的伤痕愈加地衬托出刀疤箭疮的刺目。岳飞拼命地睁开了双眼,透过囚窗,缓缓望向了幽暗的苍穹。纷纷扬扬的大雪让他陷入了深深的回忆。
他回想起了自己20岁投身戎马,“挽弓三百斤,弩八石,能左右射”的英武;回想起了母亲针针见血的“精忠报国”的叮咛。
他回想起了自己亲眼目睹汴京惨遭金贼洗劫一空,徽钦二宗、皇室大臣被押解北上为俘的“靖康耻”的悲愤与无奈。
他回想起了自己亲率岳家军在血雨腥风中出生入死,一杆沥泉枪令无数金兵闻风丧胆、望风披靡,让“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慨叹响彻穹宇。
他回想起了在三军将士戮力同心之下,收复建康、六郡归宋、名扬洞庭、节节胜利的激越与豪迈;回想起了自己羊毫饱蘸、笔走龙蛇地书写气吞山河的词作的酣畅淋漓。
他回想起了自己反对议和、义正辞严、死谏高宗而不得的愁苦与失落。
他回想起了在就要一雪国耻时,十二道金牌的沉重;回想起了“十年之功、废于一旦”的无助与悲痛。
……
想着想着,岳飞不禁颤巍巍地站了起来,他高昂着头颅,斜倚在浸满了鲜血的牢门上,悲壮苍凉地吟诵起那首荡气回肠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可惜,英雄气短、报国路长!此情此景中的岳飞,读来,令人不禁潸然泪下。
更令人感动和钦佩的是,这样一个勇冠三军的将帅,还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尚品格。
作为臣子,他为君分忧、勤俭节约。他不仅自己生活简朴,还严格的要求家人。岳飞全家均穿粗布衣衫,妻子李氏有次穿了件绸衣,岳飞便道:“皇后与众王妃在北方过着艰苦的生活,你既然与我同甘共苦,就不要穿这么好的衣服了。”自此李氏终生不着绫罗。
一次,宋高宗曾要在杭州为岳飞建豪宅,岳飞辞谢说:“北虏未灭,臣何以家为?”此外,岳飞还经常化私为公,用自己的私家财产去补助军用。史书记载:“(岳飞)乐施踈财,不殖资产,不计生事有无。所得锡赉,率以激犒将士,兵食不给,则资粮于私廪 ”。
岳飞还命令部下将自己家宅库里的所有物品,除了皇帝“宣赐金器”外,全部变卖,交付军匠,造良弓二千张以供军用,幕僚黄纵提醒岳飞不要为公事破费,说:“此军器,当破官钱。”岳飞却淡淡地回答:“几个札子乞得,某速欲用,故自为之。”
作为统帅,他爱兵如子、赏罚分明。岳飞与将士同甘苦,待人以恩,常与士卒最下者同食。士卒伤病,岳飞亲自抚问,士卒家庭困难,让人多赠银帛,将士牺牲,厚加抚恤。妻子李氏亦时常慰问将士遗孀。
南宋对军队犒赏极厚,岳飞从来不取一文,全数分给将士。有次一名部将贪污赏银,立斩。“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掳”,是岳家军的口号,也是真实的写照。所以岳家军所到之处,民众无不欢欣,“举手加额,感慕至泣”。
作为官员,他情系苍生、心向百姓。虔城百姓暴乱时曾惊扰孟太后车驾,被岳飞平定后,高宗密旨屠城,岳飞冒险屡次求情,保全了一城老小。兵至朱仙镇时,接到高宗十二道金牌,岳飞不得不下令班师。
百姓闻讯拦阻在岳飞的马前,哭诉说担心受金兵报复:“我等戴香盆、运粮草以迎官军,金人悉知之。相公去,我辈无噍类矣。”岳飞无奈,含泪取诏书示众人,说:“吾不得擅留。”于是哭声震野。大军撤至蔡州时,当地百姓要求与部队一起行动,岳飞最终决定留军五日,以掩护当地百姓迁移襄汉。
作为儿子,他事母至孝、谨记母嘱。岳飞把母亲姚氏接到军营中后,侍奉唯恐不周,每晚处理好军务,便到母亲处问安。当母亲生病时,岳飞亲尝汤药,跪送榻前,连走路都微声屏气而行,生恐吵扰了母亲的休息。凡遇率军出征,必先嘱咐妻子李娃,好好侍奉母亲。
岳母于绍兴六年三月病故。岳飞与长子岳云赤足亲扶灵柩近千里,自鄂州归葬于江州庐山。岳飞认为:“若内不能克事亲之道,外岂复有爱主之忠?”岳飞还时刻谨记着母亲“精忠报国”的嘱托,直到死都未曾改变。
作为丈夫,他用情专一、不纵女色。岳飞从不纳妾,与妻子李娃感情和睦。蜀帅吴阶曾试图送明姝国色,被岳飞送还,他说,国耻未雪,皇上都不安宁,岂有将士先取乐之理!
作为父亲,他以身作则、家教严明。除了自己淡泊名利、刻苦励志外,他要求子女们每天做完功课后,必须下地劳作。除非节日,不得饮酒。宋时有“任子恩例”,官员品级越高,子女可享受的官阶越高,次数越多。岳飞勉励儿子们“自立勋劳”,仅用了一次恩例,还是为张所之子张宗本而用 。
而岳云屡立殊勋,岳飞却多次隐瞒不报。为此张浚说:“岳侯避宠荣至此,廉则廉也,然未得为公也!”岳飞答道:“父之教子,怎可责以近功?”又说:“正己而后可以正物,自治而后可以治人,若使臣男受无功之赏,则是臣已不能正己而自治,何以率人乎?”
然而,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人,却有着无人理解更无人能代的孤独。一首《小重山》道尽了这个悲情男儿的寂寞与凄凉: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中,太完美的人是注定要遭到妒忌和残害的。
公元1142年1月27日夜,临安(今杭州)大理寺,惨白的雪裹挟着殷红的火将漆黑的夜照得愈发的锃亮。一声訇响、石破天惊的一声訇响,岳飞重重倒地,和他一起倒下的还有他的儿子岳云、部将张宪。随后,大地开始颤抖,整个南宋开始颤抖。
悲歌如殇,一座风波亭,铸成望空滴血的千古恨,英雄的气息,被冷夜的贺兰山含尽。白发在寒风中飘扬,眼泪在滂雨里滚落。发白为毫、泪浊成墨,将一腔悲愤写在南宋苍凉的历史上。八千里路,云还是云,月还是月。只有头颅,在精神上空,高悬。
我想起了诗人赞颂岳飞的的一句话:“你名字的背面是民族的疮疤,你名字的正面是历史的勋章。”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公元1162年(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面对岳飞之冤,孝宗动情地说道:“卿家纪律、用兵之法,张(俊)、韩(世忠)远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遂下诏为岳飞平反,加封谥号,将岳飞以礼改葬在了西湖栖霞岭。青山有幸埋忠骨,西湖何其幸也!从此之后,西湖浩淼的烟波与灵秀的山水中多了一份厚重!
岳飞虽死,但其崇高的民族气节依然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在反抗侵略、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前赴后继。透过历史漫长的烟波,岳飞的耿耿忠魂依然熠熠生辉,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言:“岳飞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也就是民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