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已到阳春三月,仿佛热闹的年关还是昨天的事。
日子总是匆匆而过,我们也在时光的裹挟下奔向某处。
生活喧嚣而无趣,工作忙碌而紧张。
我们向往革新和突破,却对现状感到无力和彷徨。
也许应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许应该辞职去创业?也许应该谈一次不计后果的恋爱?
又或许,你应该试着找到一个恰当的时机,停下来。
日本陶艺家安藤雅信,而立之年遭遇创作瓶颈,他的选择要酷得多——
停下来,去印度修行。
安藤雅信,日本当代著名陶艺家,1957年出生于岐阜县多治见市。少年时在武藏野美术大学研习雕塑,热爱文学与音乐,并曾以现代作家的身份活跃于公众视野。30岁那年,他前往印度和中国西藏地区旅居,学习佛教,后重返家乡,开启了生活陶器的创作之路。1998年,安藤雅信与妻子明子一同创立百草艺廊,主张朴素、适度的生活美学。两年后,他创立了支持年轻陶艺家的机构STUDIO MAVO,鼓励更多的陶艺爱好者为梦想而实践。
安藤雅信出生在岐阜县的多治见市,那里因举世闻名的美浓烧而被誉为陶都。或许是常年身处传统美学的发源地,年复一年的观摩带来了视觉疲劳,抑或是年少时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安藤雅信觉得偶尔接触到的舶来文化竟然那么具有吸引力。
大学是安藤雅信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告别了岐阜县的传统工艺美术环境,安藤雅信只身前往东京的武藏野美术大学,在那里学习雕塑艺术。于是,从踏进校园的那一刻起,西方美学和造型理论,成了伴随并引导安藤雅信进行艺术创作的精神支柱。
然而,与所有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艺术生涯也会遇到相应的瓶颈,这个瓶颈就在安藤雅信30岁那年如期而至。
“是什么阻碍了我前行的步伐?”安藤雅信思索着。他逐渐停下创作的脚步,放慢生活的速度,试着回望自己的过去。他发现在忙于艺术的十几年里,自己走得太快,仿佛永远在追寻一个无尽的尽头,盲目且麻木,而这种状态,与当时日本陶艺界的风气息息相关。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具有观赏性和艺术价值的陶器,占据着日本陶艺圈的主要市场,许多陶艺家为了获奖成名而四处奔波。而收藏陶器的人,也很少关注它的生活价值、实用价值,只凭拍卖行中的价格高低去评判一件陶艺作品的可买性。
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年轻的安藤雅信不免被卷入时代的浪潮,而艺术生涯瓶颈的到来,对此时的安藤雅信来说似乎并不是什么坏事。
“大学校园里的西方美学理念给予了我诸多创作养分,初出校园的实践与历练让我体验了社会对艺术的评判,而遭遇瓶颈则让我看到了深藏在这一切背后的一种精神上的不安。这种不安源自‘归属感的匮乏’。”安藤雅信毫不避讳地说道。是的,归属感就像是人的影子,无论你走到哪里,它总伴随左右。或许在特定的光照条件下,影子会消失一时,但你却始终无法保持无影的常态。
而立之年遭遇困顿,却也让安藤雅信与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不期而遇——旅居印度。那不是一次只求身心放松的简单旅程,而是一个寻找自我的全新起点。初到印度,安藤雅信就被这个民族强烈的文化自信所感染,正如当地的女子至今仍旧身着传统纱丽,而每一部印度电影也从不缺乏民族歌舞那样,这种文化自信来得浓烈且彻底——从日常生活直到精神信仰。
印度之旅就如同一场洗礼,让安藤雅信意识到根植于一个民族的魅力及力量,也让他开始思考并反省,或许自己此前一味地崇尚西洋美学,只是在掩盖暗藏心底的一种不自信罢了。
在印度经历了长达半年的异域生活后,安藤雅信收获了诸多启示,尤其是当他深入佛教并领悟妙谛时,那些哲理对他的艺术创作,乃至人生方向,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他坦言:“佛教中讲求因果相应,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当你做一件事,或创造一个东西时,如果得到的结果不好,那么一定是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这句箴言令我感触良多,也让我开始自我反思。
生活中,许多人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与错误,但当你试着去正视它,剖析它,你就会获得抚平它的机会。而我当年所遇到的瓶颈,即是由于年轻气盛,受到了外因的蛊惑与内因的驱使,被世俗的欲望与功利束缚住了前行的手脚。”
印度归来,安藤雅信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多治见市,反复斟酌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富足。他摒弃过去创作中的种种杂念,放下功利与浮躁,用一颗纯粹且包容的心,去接纳生活中的一事、一物、一人,用旅居所收获的佛理妙悟点化新的创作意图。
于是,一切都变得明朗了起来,他以泰然自若的心态重新融入点滴生活,并随着东方美学的濡染重返陶艺创作之路。安藤雅信再次找回了自我,找回了自信。而他的作品,也在不经意间,从高高在上的雕塑艺术,转向了深入人心的日常陶物。
他坚信,不管在哪个时期,生活之物,都是创作的原点。只有贴近生活,被使用者的双手所打磨过的器物,才能被赋予真正的价值。脱离了当代艺术品与民俗工艺品的范畴,安藤雅信的作品可以用当下时髦的词汇——接地气来形容,而他本人,也在遭受非议的同时,逐渐被接受并效仿。
在这场回归东方、回归生活的探索之旅中,安藤雅信收获了让他沿用至今的创作哲学,也让他寻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