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友谊总是无疾而终?

Y是我小时候的好友,我们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起闯祸一起罚站,可谓一对“患难之交”。

大学毕业之后,Y去了北京闯荡,我们就渐渐失去了联系。

若干年后,Y回来了,工作落实后她就和我取得了联系,她告诉我说为了找到我的手机号,更是破费了一番周折。

很快我们又开始了密切的往来,那段时间我常常带着儿子去她家玩儿。

她所在的单位属于垄断行业,收入更是我的好几倍,而我却不以为意,总觉得友谊大于一切,周末没事就喜欢去她家玩儿,久而久之,她的态度由开始的热情转为最后的冷漠,有一次她冒出一句“我现在的生活你根本就没法比”,我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我们虽然表面上保持着不错的关系,却渐渐疏远了。

后来有一次,因为观点不合我们起了争执,她退出了我建的同学群,在QQ里也把我删除了,我们再也没有了往来。

那一次我终于明白,原来友谊的疏远并不是因为地理位置的距离,而是源于我们资源的不均。

如何理解资源不均这件事呢?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我的儿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天晚上我们总喜欢在睡前谈心,有一回我问他和谁是好朋友时,他只说了一个女孩的名字和一个男孩的名字。

我继续追问他为什么觉得他们是好朋友的,儿子不假思索地回答,那个女孩长得很可爱啊,所以我愿意把我的玩具给她玩儿;而那个男孩总有一些新奇的玩具,他们经常交换玩具玩儿。

我留意到儿子说的这个词语是“交换”,那一瞬间我幡然领悟,其实所谓的友谊背后,何尝不是一种看不见的“交换”呢?

我细细反思了那段结束的友谊,赫然发现,我和Y在小时候资源是对等的,因为我们那个时候的家境差不多,彼此交换的都是一些小秘密什么的。然而时过境迁,当我们的工作单位、收入以及社会地位等资源上出现了明显的不对等时,或许在她眼里我就成了所谓“弱势群体”,在交往中正是由于资源交换的不对等,我们心中友谊的天秤自然就会渐渐失衡。

或许在情感层面,人们很难承认原来看起来超越一切的友情最终也摆脱不了“交换”的本质,但事实确实如此,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交往中有一方资源不够好的时候,那么就可能变成令人讨厌的“索取方”,也就是所谓的“伸手党”以及一些爆文中所谓的“贱人”。

随着阅历的增加,我越来越发现了友谊的真相,那就是友谊也难逃“马太效应”的规律——你越好,你才能遇到越好的人,缔结高质量的友谊关系。

越是优秀的人,往往越注意交往的质量,因为他们自身已经具备了优质资源,生怕在人际交往中遭遇到“不等价交换”,同时他们也总是把精力与目光放在自己身上,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从来不轻易欠人情,他们比谁都清楚“事多故人离”这样的处事规则。

所以在很多人眼里的“高冷”,其实只是这些优秀的人再正常不过的表现罢了;而恰恰是一些不明就里的人,扮演着“不知趣”的角色。

当然现实中,不对等的友情也有持续下去的时候,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人情练达之人,等待时机进行下一次“交换”。比如《红楼梦》里的王熙凤之于刘姥姥,当初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时候备受嘲笑奚落,唯独看透世事的王熙凤对她慷慨有加,又是送银两又是送衣裳,等王熙凤落难的时候,幸亏刘姥姥的帮助,凤姐唯一的女儿巧姐才能够幸免于难。

第二种是真正关心你的人,对方情愿在你身上花费甚至浪费更多的时间。这种常见于异性朋友之间,比如上幼儿园的儿子会自愿把玩具给长得好看的女孩玩一样,多半是出于某种好感。

第三种人身上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我认识一哥们就是这种人,每次有人找他帮忙他都热心地四处寻找解决方法,按他的话说,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同时自己的能力又能得到很大的提高,何乐而不为呢?

而我们交往中遇到的大多数人都不具备上述三种人的特质,所以如果双方不能提供对等的资源交换,友情自然就会无疾而终。

而如果你想要遇到上述三种人,前提是你需要被对方看好或者你身上有对方需要的资源潜质才可以啊。

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出身,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华与见识,等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你会惊喜于一些高效率的人脉不请自来。

其实友情和爱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想要长远走下去,两个人背后的价值观以及发展步伐都要保持同频。

如今的我对“朋友”这个词有了更多理性的认识,这个世界没有一件事情是无缘无故的,何况是维系一段长久的友情呢?

每个人的时间终是有限的,唯有不断地加强自身,才能去接近比自己优秀的人,而你所交往的那些人经历的那些事终会成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不论你承认与否,所谓“真正的好朋友”谁都不会拥有太多,能有寥寥的几个就已经无比幸运了。

  • 标签:
  • 本文由 晗睿 发表于:2025-01-05 06:15: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