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洋事件:我们需要的是居善互利的规则

(01)

朋友圈里刷屏,刷屏,再刷屏,满满的都是一个年轻人的死亡。

雷洋,他才29岁。

事态推进过程中,我脑子里,总是不由自主的,回荡起以前听到一个相声段子。

(02)

这个相声段子说,在好久以前的动乱时代,人心暴戾,到处抓牺牲品。

终于抓到了一个,大家批斗。批斗过后还不解气,有人建议:这家伙如此之坏,应该给他留下个记号,让大家远远的一看,就知道他是坏人。

留个什么记号呢?

有了,就在他脑门上,用刀刻两个字:坏蛋!

脑门上刻字,那肯定会疼的啊。可坏有坏报,他既然连坏人都敢当,脑门上刻个标记,又有什么不妥?

于是这个坏人,脸上就刻下了两个大字:坏蛋。

从此,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被人一眼认出:这是坏蛋,打坏蛋啊……

坏人就要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没什么不对吧?

好象真没什么不对,可万万没想到,没过多久,上面风向变了,落实平反政策,给这位坏人恢复名誉。

人家压根就不是坏人,你看这事整的……

明明不是坏人,却在人家脸上刻下坏蛋俩字,这个是必须要纠正的。

如何纠正呢?智慧的群众开会讨论,有人想了个好办法:虽然这是起冤案,可坏蛋俩字已经刻在脸上,抠不下来了,要想替他平反,别被大家误会他是坏人,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他脸上,再多刻俩字……

于是这位老兄,脸上又加刻了两个字:不是。

现在他脸上的字,是四个:不是坏蛋。

……这样就好办了,以后他再出门,大家远远的一看,不是坏蛋。不是坏蛋就不会有误会,不会人人喊打了。

问题解决了,大家长松一口气。

可万万没想到,没多久政策又变了,根据新的政策,这位脸上刻字的老兄,仍然是个坏蛋……

这下子大家炸锅了,继续开会。这个情况怎么可以?他明明是坏人吗,可是脸上刻着不是坏蛋四个字,这会让他蒙混过关的呀,走在街上,群众就不会人人喊打,就起不到正气上升、邪气下降的作用吗。

经讨论,在这位老兄脸上的四个字中的第一个,再加刻一个走丝旁。

于是老兄脸上的刻字变成了:……还是坏蛋!

这个相声段子,已经好久没有听到了。

时代变了,大家要往前看。

——但是,那种苛酷的规则,让人心中的恶倾泄而出的恨意,并没有彻底消除。

(03)

雷洋之死,结果尚不明晰。

所有人都在等待。

——哪怕等来的结果再公正,也无法挽回铸成的悲剧!

他是那样的年轻,完美的家庭,美好的未来,所有那值得骄傲的一切,于今只余遗孤嗷泣,斑白于道。无论事件是怎样发生的,这个结果无法改变。

人们追问真相,只是一个基本的生存安全考量。但,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是悲剧的根由。

必须要弄清楚,我们所需要的社会规则,应该是居善互利,让每个人获得足够的安全感,让每个人,愿以最大的善意对待别人,并能够如期的获得回报。

而不是现在这样,尸骨未寒,却仍然遭受到不名誉的指责。

事情不应该这样,每个人都不希望这样。这种状态,无足以赋予我们信心,不能够让我们获得充足的安全感。更不可能,让我们每个人,于反思中激发出更多的良善欲念。

(04)

在我们国家,嫖娼行为是严厉禁止的。

有人士发出不同的呼吁,但这不是关键。

关键是,法律之外,还有名誉二字。当一个人,被牵扯进不名誉事件时,他的隐私能否得到保护?公众层次面,接收到的讯号,是善的欲念被触动,还是恶的欲行被激发?

群体的智慧,就体现在其内部的规则之上。

有种规则,能够激发每个人心里的善念。而另一种规则,却能够激发人心中的恶欲。

——也就是说,法律禁止嫖娼也好,鼓励二奶制也罢,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的规则是什么?

(05)

我们做个美好的假设,假设雷洋没有死。

这是人人都期望的假设。

假设他没有死,那么,当他在那天夜里走出家门,出现在那家该死的按摩店附近,并被几名男子拦下时。这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不会有人追究,不会有人质疑。

接下来呢?

家人会在午夜赶至派出所,递交罚款把人领出来,又或是送几件换洗衣服,让他安心的在里边呆几天——而这一切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一个美好家庭的幻像破灭,意味着无日不休的激烈纷争,意味着刚刚出生两个月的孩子,将在父母的争执与冲突中渡过。

当然,有些当事人很聪明,他们不会让家人知道这些,而是另找朋友帮忙。从此这位老兄就背上了沉重的心债,他成为一个说谎者,每天在谎言中渡过,——不间断的谎言,与自我正直的认知产生激烈冲突,这会让他的性格变得怪戾暴躁,甚至会形成暴力型人格。

纵然是雷洋没有死于事件之中,他的心,也不再完整了。

他的人格破碎,心灵迷乱,患得患失,暴躁易怒——而这种,所有这些会对生命造成戕害的因素,都会折射到他周边,折射到他的工作中,折射到他的家庭中——有些人家居平安,却总是无事生非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其深层的根子,就埋在当事人那绝不愿意提起的记忆中。

或许有人会问:你说这些是什么意思?难道你想说,对明文禁止的嫖娼之行,放任自流,不抓不管吗?

当然不是,法律在此,诸神回避——该抓还得抓,该管还得管。

但,应该怎么抓,怎么管,这才是我们要说的规则。

(06)

东西方文化,差别很大。

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羞辱文化。

早期的欧洲人,对触犯了禁制的当事人惩罚,尽其羞辱之能事,丝毫也不逊于东方人。比如说,游街示众,对女性进行身体凌辱等等,这些都是早期欧洲人最喜欢干的。那时代的欧洲不是一般的贫穷愚昧,许多人生之无味,唯有在羞辱别人时,才会获得一点点阴暗的快意。

但随着经济发展,质素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羞辱文化不是好东西。

人做了错事或坏事,固然是应该付出代价。但羞辱,并无助于让一个人警醒向善。

羞辱,是释放公众心里的恶欲,以此摧毁当事人。

被羞辱、被摧毁的当事人,已经名声扫地,丧失了向善的能力,多半是破罐子破摔。

此犹罢了,在这个羞辱过程中,人心中被释放出来的恶,却形成一个突破口。一个或一群不尊重他人,不尊重他人隐私、对其人格进行羞辱的人,本身已经构成了最可怕的恶。以暴易暴不可取,以恶制恶,最终人们得到的,是更多的、更大的、让人更加绝望的恶。

所以,法律的意义,不在于羞辱。

在于激发人心向善,它必须细心的保护每一个当事人。做不到这一点,法律沦为羞辱,其教化的意义就不复存在。

(07)

我们在前面讲的那个相声段子,那个脸上刻字的故事,就是羞辱文化的悲哀产物。

相声所描述的时代,最大的特点是不宽容,是人人心里充满了恶欲。所谓的坏人,不过是人心仇恨的渲泄而已。当事人脸上的刻字一改再改,所隐寓的,只是在一片恶的氛围之中,逃无可逃的现状。

那个时代,字刻在脸上。

而现在,字却刻在人心中。

——截止目前为止,我们仍然不能确定,雷洋到底遭遇到了什么。但我们知道,当他遭遇那几名男子时,结果就已经注定了。

(08)

法律如炉,触之必炙。

既然嫖娼不被允许,那么对当事人的约束,就是个必然。

但,这个过程,一定要呈现在阳光之下,万不可带有丝毫的,羞辱性质——哪怕有一毫羞辱的意思在内,就失去了立法者的初衷。

做为警员,不是不可以查问。做为当事人,也有义务回答。但这个过程,必须要建立在一个大前提下——法律的行使,是保护人,而万不可给守法的公民,带来心理的恐惧。

比法律面积更广泛的,是群体的心理认知。

——我们每个人,心里必须要清楚,你我身边的人,无论距离远近,都和我们同样的脆弱,同样的无助。我们的经济刚刚发展30年,从农耕时代走来,还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我们是那样的不堪一击,任何一点的质疑,都可能会让我们的脆弱的周边生态,崩溃于瞬间。

我们需要保护。

保护我们的生命安全,保护我们的财产安全,保护我们的名誉不受到毫无理由的指责,保护我们的隐私,不受到肆意的凌侵。

如果,这一切真的成为现实,那么雷洋就不会于暗夜中惊恐逃窜,就不会发出那凄厉的呼救声:帮帮忙……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有钱并不意味着文明。

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改善。

需要我们尽一切努力,消弥我们周边环境中的恨与怨。

(09)

陈丹青曾说,他到美国,看到的是一张张未受欺负过脸。

其实,美国人很蠢萌,他们的个体智商,丝毫也不比中国人更高。而且美国社会发生的烂事,丝毫也不比我们更少。

但是他们已经拒绝了羞辱文化,这一点值得我们接轨。

我们也必须要告诉每一个人——那些惊恐的成年人,比成年人更惊恐的孩子们,告诉他们,这个世界,是有规则的。

这个社会上的警务力量,是保护你的。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也应该是相互保护的。我们彼此之间,尊重人性的欲望,知道没有谁是完美的,所以我们不相互刺探对方的隐私,更不允许别人这样做。我们冀求的是这样一种规则,不可以无端质疑一个人的德品,哪怕他出现在按摩店附近。不可以伤害刚出生的孩子,万勿把他父亲打上嫖客的烙印。

好的社会规则,它一定是这样子的,首先是自我尊重,拒绝成为一个以谎言面对这个世界的人,任何时候光明磊落,坦然静泊。我们还需要知道人心欲望的暗色,知道人性之脆弱,任何时候不敢以正义而自居。我们不敢相信自己是对的,因而会对他人持平和之心。

其次,我们需要尊重他人的隐私。对他人隐私的关注,是人性之恶的释放口,别人的隐私,或许不是那么光彩,但对此的过度狂热,却会扭曲我们自己的心,让我们沉溺于阴暗之渊,无力摆脱。

再者,我们需要告诉孩子们,这个世界可以很美好,也可能会变得很可怕。美好或是可怕,取决于社会规则的宽或苛,而规则不过是人心。举凡待人苛,待已宽者,就是暗夜。相反,苛砺自己,宽肴他人心灵中本能的欲望,我们才会获得自己最期望的,一切的美,与善。

最后是告诉我们自己,哪怕是现实现再不理想,但我们心里,务须要保持平和,保持冷静。万不可有丝毫的恨意,更不可有丝毫恐惧。恨和恐惧,会降低我们的智商,让我们做出始料未及的蠢事——我们始终对未来抱有信心,所以更应该珍视自己,保护自己。唯其以一颗平静的心,温和的态度,充满善心的举止,持续劳作的坚忍,才能够获得我们所期望的、居于善,行于利的人性规则。

  • 标签:
  • 本文由 元君 发表于:2025-01-15 05:15: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