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眸,最后的民国才女

【最后的民国才女】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作家,戏剧家、翻译家。一代文学大师,世纪文学巨匠。最后一位“民国才女”。百年人生,百年经历,其斐然神采之作必流芳于千秋后世!

除了作家、戏剧家、翻译家的头衔,杨绛先生众所周知的一个身份是:钱钟书的妻子。钱钟书生前,曾给与杨绛一个最高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杨绛,出身书香名门。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博学多才,学养深厚,江浙闻名的大律师,曾任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辛亥革命前夕,杨荫杭于美国留学归来,在北京一所法政学校教书。1911年7月17日,杨绛在北京出生,取名季康,小名阿季。杨绛八岁回无锡、上海读小学,12岁,进入苏州振华女中。在父亲的引导下,她十分迷恋书里的世界。

杨绛一生挚爱两书,一个是“钱钟书”,另一个是:读书。一次父亲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在她看来,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读书能让人遇到更好的自己。读书,是她一生最持久的信仰。

她说:问题主要在于,你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灵性良心人人都有,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最才的女】

1932年,杨绛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当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49年后,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人们尊敬地称杨绛为“先生”。先生,是一种称谓,字面的意思表示出生比自己早,年龄比自己大的。对有一定地位、学识、资格的人亦可称为先生。古汉语“先生”一词是对有学问者的尊称。而这个称呼,在于现代来说,放在女人身上,不仅带着浓浓的民国味道,其人也必然是不普通、不平凡的。那必是有大学问,斐然才华、梅竹风骨的文人。杨绛,即是这样当之无愧的一位“先生”。

1932年,钱钟书在清华园认识了无锡名门才女杨绛。两人初见,杨绛对钱钟书的印象极好。杨绛眼中的钱锺书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杨绛曾说:“人世间也许有一见倾心的事,但我无此经历。”而在我想来,实际她对钱钟书的情感,就是一见钟情。

1935年,两人牵手进入婚姻“围城”,这一对相濡以沫的文学伉俪,一生拥有着多少世人慕羡和理想的爱情。

1940年初,她创作的《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剧本上演于抗战时期沦陷后的上海,掀起巨大的反响。1980年代以来,是杨绛创作的“新时期”,她以散文和小说两方面的创作成就,引起世人注目。其散文代表作。

1969年,那个动乱的年代,钱钟书夫妇被下放至干校。安排钱钟书担任干校通信员,杨绛种菜,看管菜园。这年的杨绛,已年近六十。杨绛利用白天看管菜园的时间,安静地坐在小马扎上,看书或写文字。她整天乐呵呵的,人们眼中,看不到她的忧郁或悲愤。其实那十年文革,他们夫妇备受折磨,亲人离散:杨绛最亲的小妹杨必被逼得心脏衰竭辞世,女婿也在批斗中不堪受辱而选择自杀。然而,两个人在沉重的伤悲中坚强地生存着。在此期间,钱钟书写了评论著作《管锥篇》,杨绛完成了译著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八卷本的《堂吉诃德》。

从干校回来的第八年,杨绛动笔写了《干校六记》。《干校六记》的书名和篇目,都源效仿沈复的《浮生六记》。收录《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篇。从衣食住行、同志之谊、夫妻之情等琐事中反映知识分子于“文化大革命”中在干校的劳动生活。1981年,《干校六记》出版,畅销于整个1980年代,在港澳台均出版了繁体字单行本,并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杨绛说:“那番往事,毕竟是我一生难忘的亲身经历,也是应该让大家知道的一段历史,别人的传说都不详、不尽、不实。我应该在自己有生之年,把这段往事公之于众,我说的话可有我负责。”这正是她独特的视野,和平宁心态下的人生经历。她一生的心性淡然,曾在《我们仨》里也写道:“我们沦陷上海期间,饱经忧患,也见到世态炎凉,我们夫妇把日常的感受,当作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这种滋味值得品尝,因为忧患孕育智慧。”

杨绛所译的英国诗人兰德的《我与谁都不争》,诗中有一句: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它曾为作《杨绛散文》的卷首语。这正是杨绛的人生态度,也是钱锺书夫妇一生淡泊名利,坚守寂寞,巍然成为一代文坛巨擘的生命写照。

【最贤的妻】

杨绛的创作之路日渐攀升之时,为了钱钟书完成一部长篇小说,杨绛放下自己的笔,包揽了所有家务,全力支持丈夫的创作。每晚钱钟书写完的稿子,她是他的第一个读者。

1990年,钱钟书的《围城》搬上荧屏。从此“围城”成为婚姻的代名词;从此人们记住一句话: “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而这一句经典的旁白,实际是出自杨绛之手。她可谓是最懂钱钟书,最懂《围城》的人。

有一天,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她把这句话念给钱钟书听,钱钟书当即回复说:“我和他一样”,杨绛答:“我也一样。”

晚年的怀念文《我们仨》中,先生写下:“我觉得我的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以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我们与世无争,与世无求,只求相聚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最无憾的百年人生】

杨绛的作品,我最熟知的是《走在人生边上》和《我们仨》。她说:“我站在人生边上,向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人活一辈子,锻炼了一辈子,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成绩。能有成绩,就不是虚生此世了。向前看呢,再往前去就离开人世了。灵魂既然不死,就和灵魂自称的“我”,还在一处呢。”。

而她作为翻译学者的印象,我最深刻的是先生的文学翻译著作——《堂吉诃德》。在世界文学史上,这部反骑士的小说极负盛名。先生译著的这部作品,译文精致典雅,简洁隽永,生动而细致,充满了灵性与智慧。就像一位前辈曾说的那样:“读《堂吉诃德》第一遍是笑,第二遍是哭,第三遍是思考。”先生也因翻译《堂吉诃德》,获得西班牙方面的诸多赞誉,更曾荣获西班牙国王颁发的骑士勋章。

杨绛在《杂忆与杂写》中写道:我双手烤着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先生宁静而安详的百年人生,即使到了尽头,也是这般的嫣然而洒脱。

2016年5月25日凌晨,先生于北京病逝长辞,享年105岁。百年人生后,那条亲情与爱情走散的驿道上,阳光清亮,青柳丝绦,《我们仨》,终得重聚!从此她们于天上人间,再无生离,再无死别!

  • 标签:
  • 本文由 光冉 发表于:2025-01-23 17:15: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