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看到我又给孩子海淘衣服,老妈打电话一通教育:“你这老毛病怎么还不改?两三岁孩子正是长个子的时候,你买这么多衣服,过几个月就不能穿了。别忘了你还着房贷!”
说这些话的是亲妈,我还是本能的反感,甚至在心底默默回一句:这还不是有您的功劳。
小时候家里孩子多,我穿的多是姐姐的旧衣。那些旧衣,姐姐穿的时候已是二手,到我穿时已经洗得女白。
当时,我家的条件不是特别差,但妈妈的理念是:“小孩子懂什么啊,衣服合身能保暖就行了。”
我—特—别—恨—这—句—话!
她自己对穿着不讲究,理所应当把我爸以及孩子培养成不讲究的人。
但哪个孩子不爱美呢?
我七八岁时,过年前鞋已经快被我大拇指顶破,我说过年想要双新鞋。妈妈说:“过几天就穿不着棉鞋了,将就几天吧。”
我恨这个“将就”。
那天,我不停地抠鞋子快破的地方,直至它成为一个洞。
用这个方法,我大年三十终于穿上了一双新鞋。
但新鞋和旧衣形成鲜明的对比,觉得很不好看。
那是我第一次觉得“所有的东西都应该是配套的”。这种觉醒,因为家里经济条件而夭折。
木心先生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
大学毕业后,我自己赚钱买花戴,依然也不懂得搭配的重要。哪怕我经常买时尚杂志学习穿衣打扮,仍难免贻笑大方。
比如果绿色明明不适合偏黄的皮肤,我偏偏因为流行而纳入衣橱。原因就在于我在审美上,一没有自己的主见,二没有自己的体系,三没有整体观。
这种散乱,注定我对儿子的审美不可能太成功——自己尚且当不好漂亮妈妈,自然无法给予孩子独特审美。
所以,我给孩子买衣服虽多,但搭不出时尚感。
02
好友Y,活得精致,炒菜的锅上千一个,收纳盒要日本进口的,一把雨伞近两百块,家里用不着的东西及时处理掉,绝不拖泥带水。
Y的女儿,出街的行头不甚昂贵,但色系协调款式登对。无论是远郊旅游,还是游乐嬉闹,总有人追问:“你女儿这个毛衣哪里买的?太漂亮了。”
Y的购物习惯是,买单品时,已在心底勾勒出配套物品。
一件t恤,我关注款式,她则发现t恤胸前图案上的某个细节与裤子不搭。这种“挑剔”,是下意识的习惯。
这种审美习惯,得益于她的妈妈。
小时候,她家里条件处于中等水平,但妈妈总在她生日和过年时去市里买款戒新颖的新衣,一买就是全套,从裤子到鞋子,从内衣到外衣。
当别的孩子还在东一件西一件,满足于蔽体或保暖时,她妈妈已经给她种下审美的种子。
当她身着新衣,小伙伴们艳羡不已,她也收获了自信。
她告诉我:“我现在还记得,村长儿子要结婚,村长闺女来借我的衣服穿。村长家挺有钱的,但不怎么给孩子买新衣。在村长女儿面前,我总觉得不自在,那一刻突然觉得我们完全平等了。”
这根植于心的审美和自信,造就了她以后的淡定从容、优雅美丽。
她早起可以花半小时,给女儿梳四五个辫子;
她会在每个重要的日子,买一束香水百合给自己;
她会在购置自己的衣服时,为钟爱的事物一掷千金,远离“将就”。
Y的女儿才不到3岁,就得到了真传。
我们一起逛商场,Y试穿一件玫红上衣,刚穿上女儿就说:“这个不好看”,并在琳琅满目的衣服中指着一件姜黄色的说“这个好看”。我看过去,发现那衣服颜色正和Y宝蓝相配。
看,孩子话还说不全,美的种子已然生根发牙,如同吃饭喝水睡觉一样,根植于生命。
03
我也曾感叹过,为什么同样多的衣服,我儿子穿上就不那么帅气?
有人会说:颜值不一样啊。
但为什么有的孩子,颜值不那么高,但出街的照片看着就是很洋气啊?
这是搭配、款式以及原生家庭的教养,让小小的孩子,散发出与众不同的气场。
以前一直觉得只有成人才有气质,现在明白小孩子也是有气质的。这种气质体现在不怯场、懂礼貌、有教养、能驾驭好适合自己的着装。
完善人格的文化心理结构,有认知结构、伦理道德结构和审美心理结构,三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你当妈的都整日对宋仲基念念不忘,遇到漂亮衣服走不动路,却指责孩子追求外在的虚荣,这明明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是不?
想让审美观渗入骨髓,要从穿着打扮开始。不排斥别人送衣服,旧衣搭配好了,也可以穿出独有的范儿。但在重要的节日,一定要给宝宝添置新衣,并告诉他这是特意给他买的。这份重视,不仅让他接触到美,更能让他获得因重视带来的安全感。
把家里有豁口的餐具扔掉,买些精致漂亮的新餐具,让孩子从一餐一饭间,碰触美、感知美。
每周固定时间给家里大扫除,生活空间的洁净,让人神清气爽。
多读适合他们年龄绘的精致的绘本,培养艺术直觉,挖掘潜藏于心的艺术细胞……
当然,你也有可能和我一样,原生态家庭十分不注重审美。我们正好可以自我进步,这种修练,不能三五个月达成目标,但只要明天比今天有进步就好。
比如现在,我再给孩子或自己找衣服时,脑子里就会飞速转动这条裤子应该配哪件上衣哪双鞋子了。
你内在改变,孩子耳濡目染,明白“生活是可以不断改变的”这一道理,进而达到精神的丰盈和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