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买东西?
那是低级消费观了。
无论你买国际品牌,还是日常杂物,在我看来,都是生存,不是生活。物欲的满足,是马斯洛需求中,最低等的一类。
买很多奢侈品,那是暴发户。
买很多低劣产品,那是大妈。
九零年代以前,物质极度匮乏,“好生活”的含义只有一条:物质的富足。吃不完的食物,穿不完的衣服,睡不完的女人,总而言之,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生理欲望,最大限度地讨好动物性的一面。
有人曾评价,整个中国都是穷人。
因为,归根结底,内心都是虚弱的,缺乏安全感的。大家都穷怕了,十年动荡,三年饥荒,必须要储备足够的物,才能让自己免于天灾人祸。这种习气延续至今,就成了对物的永无餍足。
这当然无可厚非。
只是,当文明发展到今天,物也逐渐富足,如果还停留在这种贫穷思维里,就有些跟不上时代了。
我也是穷人的女儿。所以,稍微有些积累,也是买买买。去年花了几十万,花了七八个包包,如今,看着满柜奢侈,没半点快感。
仔细想来,购买奢侈品最快乐的时候,就是付完款,拎着新品出门,觉得购买力得到证明,有些许快感。但这种乐感,随着买得越来越多,变得越来越弱。
甚至有一次,买完LV,第一反应就是,和吃一顿美味的串串,爽感差不多。
我一女神朋友骂我:卧槽,搞得跟一暴发户一样。我气得瞠目结舌,但还是无言以对。
而购买寻常用品,因为价廉,物多,一买一堆,看着喜人,又在消费能力之内,所以,消费起来,更是非理性。
几十上百块的衣服,逛街一买就是几件,刷淘宝时一下就是几十个订单,拿回家,放在柜里,穿着率一年不到一次,甚至大部分的衣服,永生都无露面机会。衣柜越来越拥挤,直到哪天,你忍无可忍,一怒之下,将这些崭新的衣服,全部当垃圾扔掉,或投在小区的捐赠箱,让它们滚得越远越好。
其他小玩意儿,更是如此。
珠珠串串,花花朵朵,霜霜膏膏,堆得到处都是,但没多少东西有用,放在那里,看着嫌恶,扔之可惜,成了一种磨人的鸡肋。
按理说,中国人最希望会“过日子”,精打细算,锱铢必较。但真相是,我们买了一堆无用的物品,浪费了更多的钱。
因此,在花钱购物这种事上,一定要精而少。
毕竟,1,你不需要那么多的物。2,买买买只能带来瞬间的、微弱的快意,并不能带来源远流长的幸福。
真正能让钱服务于生命,和购物没太大关系。
前些天,有人问我:“如果《土拨鼠之日》发生在你生命中,你希望是哪天?”
无限重复的话,那必须得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日子。
是哪天呢?
我于是使劲地回忆,不曾想,一回望,发现一路上,都是闪闪发光的时光。
比如,2011年在首都大剧院看芭蕾舞剧;
2012年在东海的小岛上放烟火;
2013年一个人独行新疆,背着包,骑着马,在满目浓绿的那拉提草原上奔走,一边看雪山皑皑,一边和哈萨克男孩大声唱歌;
2014年赶很远的路,去参加一个感动过我无数次的作家的见面会,然后在签名时,对他说:“我可以拥抱你一下吗?”……
所以这些,一想起,就觉得此生不曾虚度,就想原谅生命所有的不公,就想告诉世界:要不,我们和好吧!
这些让我生命发光的情节,都得用钱来购买,并且费用不菲。但是,虽然昂贵,却是性价比最高的消费。
我们并不缺少花钱细节上的智慧,缺少的是在花钱方向上的合理安排。
怎么才算合理?
买动态的体验,不要买静态的物品。
即,不是买买买,而是玩玩玩。
坐拥一个废弃商场,与足遍五川,阅人无数,哪一个带来的生命更饱满?当然是后者。
中国有很多的富人,但中国只有很少的贵族。因为,有钱不代表有品,富有不代表高贵。唯有会花钱,一个人才会自由,才会无限拓展生命的深度、广度与宽度,才会让钱成为你的奴仆,而非你的主人。
也许有人说,你说的这些,都是有钱人的事。我们这些穷逼,就算了吧。
非也非也。
月入3000+与月入10万+,虽然财富数量不一,但在花钱的态度上,没有这种硬性区别。关键在于,你的灵魂里,一直向往什么,就会投资什么。
如果向往物,你会用1/3的钱疯狂购物;
如果向往美、爱、智慧与自由,你会用1/3的钱,去为自己打破窠臼,增长见识,投资人生经历,获得更无悔的生命历程。
赚钱能看出一个人的本事,花钱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味。而我希望,我们都慢慢地,摆脱小农意识,学会投资与花费,修炼成有品味的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