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的很多朋友,即便跨过了30岁,也仍然处理不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经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抱怨和无奈,诉说自己与父母之间的隔阂与争吵,却找不到任何解决办法,似乎这关系就注定陷入一种死循环。等这些人各自成立了家庭,养育了子女,不但没有修复与父母的关系,反而因为更加复杂的生活境况,而让一切变得雪上加霜。他们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原本亲昵的两代人,如今却源源不断地对彼此造成着伤害。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双方都不够独立。
大多数人都把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习惯性归咎于某些细枝末节的原因,处事与为人的方式、态度之类,但实际上,那些都是表征,最重要的其实要看两代人是否都长成了独立的人。
真正的独立指的不光是经济上的自足,还有精神上的完满。这两个层面,在我周围,鲜见有人能真正做到。
独立,是个很有姿态的词汇,有一种决绝而干脆的质感。但实际上,能做到这一点比说出这个词要难得太多。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没有搞清楚这两个字中所包含的意义与代价。
独立,意味着与之前的母体割断,然后建立一个崭新的、完整的体系。但更多的人既缺乏与之前母体进行切割的勇气和意愿,更缺乏重建一个新体系的能力。他们被困在了两种状态之间,而更麻烦的是,对于这一切,大多数人并不自知。
1
终于有人开始厘清我们与父母的关系
不过是近两年,年轻一代才开始更多地提及“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在此之前,很少有人会用这样的术语来厘清关系。中文里没有被动语态,英文的be borned是一种非常精准的表达,我们“被出生”的家庭就是原生家庭。换句话说,那是一个无可选择的环境。如同我们无法选择父辈传递给我们的生理基因一样,我们也无法选择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文化基因。
“原生家庭”这个概念的生长,意味着终于有人开始厘清我们与父母的关系,以及我们独自上路后需要重新开始承担的角色,这是独立的第一步。原生家庭是我们生命中的最初营养源,供养我们直到成年。但与此同时,它也是我们身上所有负面因素的滋生地。如果我们承认父辈对我们传递了光亮,我们就必须承认自己也接续着他们身上的暗流。最重要的是,真正健康而成熟的心态是自己清醒地知道,无论正面的养分还是负面的侵扰,原生家庭与我们都只是一个阶段的重合,有一天,我们有必要,也必须脱离那个母体,重建我们自己。不只是肉身的搬离,更重要的是精神系统的重置。无法做到这一点,你就不是一个真正的成年人。
如今,我们目光所及的很多两代人之间以及家庭内无法解决的矛盾,其实都是由于当事人没有长大而造成的。
我们的成长过程就像火箭升空,如果没有分离,就一定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而这种分离是双方的事,它需要两代人同样都做好准备。所以说,独立,不是单方面的,它意味着双方都把对方当作独立的人去看待,更把自己当作独立人看待。而我们却习惯了一边呼喊着独立的口号,一边把对方当作自己的附属品。
在我们长大成人的关键点上,父辈总想把子女当成陪伴的宠物加以控制,而当我们长大,却又自然而然地调转了角色,将老人看成是一种必须拴系在腰间的衰弱生物。为了解释和美化这种关系,我们将前者称为“宠爱”,把后者叫做“孝道”。如果我们从未能检视这种古怪的相处模式,又如何能够达成一种彼此尊重而又互不侵犯的生活呢?
铸就一种错误的相处关系,双方都有责任。从子女的角度讲,很多成年子女根本就没有自我成熟的意愿和勇气。他们乐于尽量延长父母对自己的荫庇,把婚姻、生子等等一系列原本应该独自完成的事项一件件托管给父母,并同时把这一切事务当作财产代际转移的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又如何脱离父母对自己生活的干扰呢?
而从父母一辈去看,我们必须承认,至少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他们的成长期所经历的仍然是一个不正常的社会,而那段经历对于他们日后的性格形成造成了难以想象的影响。他们的控制欲来源于他们自己的焦虑感,对于资源匮乏的深刻记忆与恐惧。对于他们来说,这个世界犹如科幻,毫不夸张地说,他们几乎是被突然抛到这个新世界来的,在他们眼中,与他们所成长的时代相比,当今世界给他们的陌生感与冲击和火星似乎并无区别。
面对惶恐与茫然,他们只能用最笨拙和固执的方式去抗衡与对待。所以,在那条骤变的路上,他们对待子女的方式也只能粗暴而决绝。当他们觉得一切都瞬息万变,一切都触不可及,子女就成为了最保险、最实在的东西。在自己的命运开始变得不可捉摸的时候,控制子女成为了他们为数不多的,让自己感到与实体世界安全相连的索道。
当初,大多数人甚至从未想过到底该如何为人父母,就已经诞下了孩子。在他们看来,这一切顺理成章,根本不需要准备。但日后,当年的草率一点点显露出后果。他们对世界的判断开始失真,但又毫无办法,只能把那些错误的东西无意识地浇灌到孩子身上,当这些错误意识的水泥渐渐封冻,我们就被困在了其中。终其一生无法解脱。这真是一件令人绝望的事。而作为子女,我们也极少见到真的有勇气和能力去挣脱出来的个体。
既然两代人在潜意识中,合谋出了一种古怪的相处关系。那么矛盾的发生又有什么可慨叹的呢。所以,精神断奶,必须是双向的。
2
精神断奶,必须是双向的
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去小伙伴家里玩,那时候,大家的居住环境还都不太好,他家在院子里盖起了一间小屋,作为我那个小伙伴的房间。他在墙壁上贴上了大大的几个字:独立自主。直到现在,我都还记得那几个字的颜色。他开始需要一种有边界和阻隔的生活,得以规划出一块原生家庭中的飞地,以保证隐私不被侵犯。那是一个孩子开始生发出独立意识的第一次行动。
是的,独立是有一个过程的。从我们思考父权对我们的控制,甚至开始用行动反叛控制的时候,我们对于独立的寻求就已经开始了。这一切都是从精神独立首先展开的,当我们产生自我意识的时候,就开始考虑自己和周遭的关系。这只是孩童时期迈向独立的第一步。孩子第一次产生“我”的观念,开始有自己的想法,自己挑选食物和衣服,表达自己的好恶,总体上说,这些都会让父母感到开心和骄傲。因为这不但证明孩子的成长,更重要的是,父母感到了某种回馈,并且深切地清楚,孩子目前仍是可控的。
渐渐的,青春期来临了。这是一个人成长期间最重要的阀门。从此开始,两代人之间陷入某种拉锯、磨合和接纳的过程。如果调试得当,这段日子对于一个人真正长大成人的心理储备无比重要,它不但让孩子得以做好成熟的准备,也同时让父母一辈调试好角色,明白自己不可能永远扮演子女的主人。双方应该在进退中调试出一种彼此尊重的成年人关系。但悲剧的是,很多中国家庭都卡在了这个关口。
原本,我们经历了青春期的拉锯与磨合之后,都会初步奠定了日后真正得以独立的心理基础。在那之后,应该会经历一段更加重要的阶段——一个人独立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更像一种自我训练,它横跨在原生家庭与日后重新组建的家庭之间。一个人开始从实体意义上面对一切,解决一切。
这个阶段是我们真正拔节生长的时期。那是真实世界第一次铺陈在我们面前,我们开始独自收获美好,承担后果的时期,没有人是你的后盾,你自己才是自己的港湾,不要想着有人为你收拾残局,不要去从事那些你自己无法承担后果的活动。我们只有自己面对过所有伤害、苦痛与快慰,我们才能真正成人。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度过遭遇,如何通过顺境。这一切没有人能真正帮得到我们,只能自己体验。如果你没有经历这个关口,你就没有真正意义上进入成年。
但问题是,我们的社会,对于这些重要关口,往往从未给予充分的在乎与重视。我们的父母一辈将对儿女的控制尽可能延长,而我们也很少有人愿意去真正抵挡以爱之名的剥夺。有太多人从原生家庭直接进入了婚姻家庭,这期间,他们从未经历过自我淬炼,他们以孩童的状态成婚,接着又以一个孩童内心状态成为父母,开始复制着他们父辈的悲剧。这其实就是为什么如此多的家庭两代人之间关系如此糟糕的本质原因。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去应对复杂而真实的人生。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稀里糊涂地处理着人际关系,把自己与父母一辈的冲突,与其他周遭人际关系的不睦,归结到一个个边缘而失真的原因上,但从未想过,这一切都与自己不是一个独立的成年人有关。
3
我们必须逐渐以成年人的姿态来面对这个世界
上高中的时候,因为青春期的逆反心理,我对于父母和我说的每一句话似乎都很不耐烦。有一次,我妈妈给我房间送东西,我仍然很不耐烦的应付。她突然说了一句话,让我受用至今。她对我说,“你不能在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对我们召之即来,在不需要我们的时候,又要求我们挥之即去。”她说得没错。我们得想清楚独立的代价。
也就是说,无论我们情不情愿,我们都必须承认,到达一定年纪,我们只能独自一人上路,无论前途如何,晦暗不明或者光芒万丈,我们也都别无他选。不要总想在不付出任何代价的前提下,让别人替自己完成自己该做的事,也不要为了自己虚幻的安全感,无限期地控制他人。
我们必须逐渐以成年人的姿态来面对这个世界,而不一直处于某种庇护之下。因为工作,生活,婚姻和生育,这一切都需要成年人的头脑才能处理。我们周围的很多人都只是肉身变为了成人,但头脑却一直困在了青春期里。
原生家庭终究会变成一种过去式,我们要学会接受这个现实。和原生家庭保持应有的距离,并不是遗弃,而是让双方都能独立地面对未来。千万不要“孝顺”你的父母,而是请你尊重你的父母,像尊重每一个你认识和不认识的成年人那样。学会倾听,懂得帮助,也要给他们留出空间和余地,与此同时,对于他们以爱之名的干扰,学会说不。
一个孩子,只是出生于这个家庭,而不是一生都要受制于这个家庭。子女会变成另外的样子,独立的人,然后组成新的家庭,这才是正常的社会进化过程。只是,很多中国家庭始终没有接受这个道理。什么时候双方都能变成独立的成年人了,然后再以尊重成年人的态度来对待彼此,什么时候,关系才能顺畅而健康。而这是一个长期的规训过程。我们如今可能已经无法改变太多。只是,如果我们这一辈做了父母,我们自己成为了一个新生命的原生家庭的时候,不要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