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不需要那么多的点头之交

【一】

小花生日那天组了个十几个人的局,一行人在日月光酒足饭饱之后,直奔台北纯K。

那晚,到场的基本上都是小花不同圈子的朋友,我一个都不认识,然而这并不妨碍大家在一起玩。年轻的陌生朋友之间,第一次见面,如果有游戏和歌酒助阵,就很容易玩得开。摇骰子的,喝酒的,斗歌的,玩手机的……一直high到2点多,才意犹未尽的散场。

晚风轻拂,酒后微醺,几分飘摇的小花和我在路边等出租。

她突然冒出来一句,Summer,你今晚有点高冷啊。

高冷?我既没穿高跟鞋,又没站在冰箱上,哪里高冷了,我这么活泼可爱接地气。

你够了。我认真地问你,你是不是不喜欢我这帮朋友啊?

啊——没有啊,为什么这样问啊?我有点摸不着头脑。

哦,晚上在KTV,开始大家都比较拘谨,只跟临近的人交流,几轮游戏过后,玩得开了,都拿出手机互相加了微信,留了联系方式,说以后可以一起出来玩。可我注意到一个细节,虽然你的手机一直放在酒杯旁边,但你没有主动加过任何一个人的微信。所以我才想,你是不是不喜欢我的朋友。

原来因为这个,双鱼座的妹子果然都是心思细敏。不愿小花多想,我连忙解释道,你的朋友都很活泼,玩得开,看着也都比较好相处。我没有加微信,完全是出于我个人的原因,你不要多想。陌生人之间的聚会场合,大家都是萍水相逢,不存芥蒂地在一起度过一段快乐的小时光就好了,至于留不留联系方式,那并不是重点。而且……

而且什么?

今年以来,我忽然觉得自己不需要那么多所谓的“朋友”,不需要那么多的 Hello Friend.

Hello Friend? 你好,朋友?这又是什么鬼?

Hello Friend 这个概念是一个乌克兰女生 Katherine 教我的,我们是大学时通过“技能交换”认识的。那个时候,她被公司外派到宁波,刚好住在宁大附近。我们每周见面两三次,她陪我练英语口语,我教她讲中文和写汉字。有一天,她拿了一本成语词典,跑过来问我“点头之交”是什么意思?那时我还不知道有 nodding acquaintance 这个单词,反应了半天,心想这成语怎么表达,最后用了一种自以为很聪明的解释方法。

“点头之交” in Chinese, used to describe a kind of friends you know of, but you don’t know about them.

当时,我以为自己表达得挺清楚了,但Katherine还是不明白,用疑惑不解的小眼神望着我。

你用 know of 和 know about 来解释,我也是醉醉的。老外根本不像我们都是啃书学英语,死磕语法。你这样解释她听得懂才怪啊。

我当时智商卡住了啊,只是想到以前高中英语课讲词义辨析的时候,老师不是说过,know of 表示了解的不深,知道一点儿,know about 表示非常了解,是深层次的知道。那我就想,”点头之交”不就是你 know of 的朋友。

后来,我只好求救于body language,又补充道:

Well, I mean you meet a stranger guy in the street, you two nod to each other, but you are not familiar with each other…最后我手舞足蹈了半天,她才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

Oh, I see, you mean hello friend, Katherine 的眼睛明亮起来。

Hello Friend? 这下轮到我不懂了。

Yeap! Every day, you say hello to everyone you meet, but you rarely hang out with most of them,cause they’re not your good friends or real friends.

Yeah, you’re right. “点头之交”就是 Hello Friend.

我好像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不是觉得大家只是很偶然的机会才聚到一起,以后未必有机会再见面,即使见面,也不一定能成为深交的好朋友,他们只能算是你的 Hello Friend , 所以,你就觉得没什么必要留下联系方式。

差不多吧,他们是我的 Hello Friend,我也是他们的 Hello Friend. 生活中遇到的太多人,留下了联系方式也未必会联络,联络了也未必有话说,聊天了也未必能成为朋友。那既然这样,干嘛还要联系呢?我一直都觉得只有志趣相投的人才能成为真的好朋友,其余大部分都是偶然相遇的“点头之交”,而我们真的不需要那么多点头之交。我身边的很多朋友,吃喝玩乐的是一个圈子,谈天说地的又是另外一个圈子。衣服可以混搭,但朋友圈真没必要杂交。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聚会场合是否加对方微信,开始变成衡量一个人愿不愿意与对方交朋友的一种信号了。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的微信好友里,有一大半都是“僵尸好友”,真正聊得来能深交的,却寥寥无几。给你每一条微信点赞的就一定是朋友?搞不好人家只是每天无所事事刷朋友圈的时候,刚好不小心看到,或者是手滑点到了。你以为人家时刻在关注你,关心你,但其实人家可能压根就没有看清楚你发的是什么文字,配的是什么照片,更枉谈通过蛛丝马迹揣测你的心情和际遇了。

像是今晚遇见的这些人,我们在一起喝酒,唱歌,玩游戏,自然是开心尽兴。然而,如果换了一种场合和氛围,我们未必能够玩到一起。再者,如果有些人真的是好朋友的材质,那一定会拥有很多互相吸引的特质,而这些特质构成的磁场一定会让我们再相遇。

我怎么越听越觉得你有点唯心主义啊?

没有啊。我是真的这样想,而且也遇到过。之前有个朋友组织一起去爬山,当时没留下联系方式的人居然在有一次逛书店的时候偶然相遇了,自然是交换了微信。虽然我们很少在微信上聊天,但是彼此都很开心认识了一个可以说话的朋友,有很多共同的话题可以聊。交朋友,难道不是为了开心?既是为了开心,自然是要找跟自己同一个频率的人啊。那些连沟通起来都很吃力的朋友,两个人都累,何必还要交往呢?

嗯,我明白你的意思,不过也不完全认同你的观点,有的时候性格和兴趣爱好等互补的人,也能成为很好的朋友啊。

这并不矛盾啊,每个人交朋友的喜好和方式都不一样,一部分人喜欢找英雄所见略同的朋友,另外一部分人喜欢找不打不相识的朋友,各有各的想法和追求。像是我这样的,大概是长大以后越来越懒了的原因吧。

总是觉得,人越来越大,学习和经历得多了,一方面,对万事万物的包容度提高,更容易接纳周身所处的这个世界;另一方面,对留在身边的人会越来越挑剔,心里考核一个人的标尺也会越来越严苛,情商、智商、长相、性格、品德等都在考核范围之内,我们只会留下与自己最为匹配的人在身边。微信交友三千又如何,能与你知根知底患难与共的又有几个?我不要那么多点头之交的hello friend,有几个真心的朋友就够了。

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也曾对我说过,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很多人,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朋友,只有饭点、泪点和笑点都在同一个频率的人,才能够成为很好的朋友或情侣。我赞同他的观点,古人说“君子和而不同”,截然不同的两个人成为好朋友的概率有,但不高,绝大多数玩的好的人,一定是兴趣、爱好、性格或价值观有交集甚广或极为匹配的人。昔日伯牙子期,管仲鲍叔均为此类。

而所谓的心智成熟,并不是海纳百川,越来越包容,相反地,它是一个越来挑剔的过程,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什么人可以交往,什么人最好离得远远的,也不会为了迁就一个人,勉强做一些不能使自己感到快乐和骄傲的事情,因为,根本就没有这个必要。与其讨好别人,讨好世界,还不如省下时间和精力来讨好自己,毕竟每个人拥有的能量是守恒的。你投入了很多没有必要的时间跟精力,消耗在与 Hello Friend 的无意义的社交上,最后能留给自己真正的知己好友的相处时间却少得可怜,这完全没必要啊。

【二】

我有个大学学妹L,毕业后基本不联络,我们一直安静地躺在各自的微信通讯录里。

她每个星期都会发自己参加各种朋友聚会的照片,今天跟F看电影,明天跟B聚餐,后天和Z一起K歌,文娱生活非常丰富,图片配的文字也都是这个亲爱的,那个么么哒。我心想,她毕业后的状态应该蛮好的,工作和生活好像都很充实。

期间,她问我借过三次钱,每次金额都不大,一般都是三四千。每次,都好像是有难言之隐,急需用钱。我每次借给她的时候都在想,她想到问我借钱,可能是出于对我的信任,也可能是因为笃定我会借给她。要知道,每一个人在需要借钱的时候,一定是倾向于那些手头有余钱,又愿意借给自己的人的。那么,她现在身边交往的那些人当中难道没有关系很好的朋友?没有在自己困难时能伸出援助之手的人?要知道,虽然她是我学妹,但我们大学里也不过是有过几面之缘,关系也并没有过硬到有求必应的地步。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她身边也有可以借钱的人,但碍于情面,她并不想问她们借。

想到这里,我把自己的手机拿出来,通讯录里有429个联系人,微信里有644个好友,QQ上有351个,这还不包含各种群里面的好友。在这么多人里面,算得上朋友的有多少个?称得上是好朋友的又有多少个?如果哪一天,我需要人帮忙了,愿意帮我的又有几个?

我回顾自己过去几年的生活,发现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

不论我在哪座城市生活,不论我又认识了多少人,结交了多少新朋友,会在我困难的时候,第一时间挺身而出的永远都是那么一小波人。而这一小波人都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儿时的玩伴,初中玩得好的同学,大学室友等,工作之后认识的好朋友也有,但非常之少。

只有在面对这些人的时候:我能气急败坏地吐槽,MD,今天遇到傻逼了;也能得意洋洋地分享,老子要出书了;能在穷困潦倒到没钱吃饭的时候,一个电话打过去直奔主题,借我点钱花;能在凌晨1点辗转难眠时,一条信息发过去“睡不着”,很快地得到“有心事?”的回应。

至于剩下的那些人,一则大家的情分没到这个地步,二则有些事情一旦开头不知该如何收场,三则你过分的信任和依赖,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负担。而我,也绝对不会向他们开口让帮忙,因为我知道,开口了也未必能得到想要的答案。

当然,我从来都不觉得朋友就是用来帮忙的,也不觉得有一个人就应当理所当然地帮另一个人。我很认同《甄嬛传》里的观点,别人帮你,那是情分,不帮你,那是本分。我只是想说,我们有必要交那么多压根算不上朋友的朋友吗?是不是也该定期清理下通讯录了呢?不联络的人就没必要留联系方式,手机和社交账号里的“僵尸好友”定期删掉,搞不好清理以后还能提高手机运行速度呢。

【三】

我常常会想,可能,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三重门吧。

第一重门,打开后,空间辽阔,看不到边际,那里行走着不计其数的点头之交,彼此间交集不多,并不了解,更谈不上有交情,只是在偶然间的场合恰巧相遇罢了。第二重门里,空间依然开阔,隐约可见远方的围墙,这里活跃着许多“旅途朋友”,这些人可能是同学,可能是同事,也可能是别的场合偶然相遇的人,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在某些特殊的时间段里,你们相遇了,成了朋友,陪伴着彼此度过了人生中的一段旅途,而后,再次分别,散落天涯。第三重门,可能小得只有一座城堡那么大,那里住着你生命里最重要的那部分人,你的家人,你的爱人,你最好的朋友,不管你们是否在一起生活,他们总是出现在离你心房最近的位置。

第一重门里的人向你寻求帮助,你可能多半是看心情;第二重门里的人向你寻求帮助,你可能多半看关系深浅或厉害关系;一旦遇到第三重门的人,你根本就不会去思考,不会去权衡利弊,只会做出最本能的反应,一定会帮他们,帮得上的立刻帮,帮不上的创造条件也要帮。

人类,终归是情感动物,在他们的心里,每一个人都是分等级的。道理,就是怎么简单。我们要那么多的点头之交,不如用心结交几个知己好友,他们才是可以和我们一起跳出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始终能把酒言欢的人。

【四】

最后, 让我们重读一遍小学课本上的一个寓言故事《小山羊找朋友》:

小山羊和小鸡做朋友。小鸡请小山羊吃小虫。小山羊说:“谢谢你!我不吃小虫。”

小山羊和小猫做朋友。小猫请小山羊吃鱼。小山羊说:“谢谢你!我不吃鱼。”

小山羊和小狗做朋友。小狗请小山羊吃骨头。小山羊说:“谢谢你!我不吃骨头。”

小山羊和小牛做朋友。小牛请小山羊吃青草。小山羊说:“谢谢你!”

小山羊和小牛一同吃青草。

小山羊找朋友的「过程」告诉我们:

如果你真心想对一个人好,要选择对方习惯和接受的方式。你勉强喜欢吃肉的人吃草,送对花粉过敏的人玫瑰花,你们还能够愉快的相处吗?实在是很难想象两个饭点、泪点、笑点完全不一致的人,能成为很好的朋友或恋人。

小山羊找朋友的「结果」告诉我们:

所谓志不同道不合不相为谋,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同类才能成为很好的朋友。志趣、爱好、性格和价值观截然不同的人,只适合一起度过一段开心的猎奇时光,很难走进彼此的内心深处。

我清楚你的口味,你也知道我的喜好。我懂得你的张狂,你亦明白我的悲伤。只有同样的人才能实现这样的默契。就好像同样的生物,经历宇宙洪荒以后,一定保存在同一个地质层。

  • 标签:
  • 本文由 雨婷 发表于:2023-05-26 20:1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