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四年,除了宿舍和教室,陪伴我最久的场所是校图书馆,我在图书馆基本只做两件事:写稿子和看杂志。
为什么是看杂志而不是看书?因为书可以借回去看,而杂志不行啊。介于每期杂志只会有一本,没看完就要离开时,总会挂念得不行。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在14年某期的《北京文学》上,看到一篇名叫《大闸蟹》的中篇小说,生活中的琐事,不复杂的脉路,人物也就那么几个,但三万多字的讲述下来,一句废话都没有,环环紧扣,让人欲罢不能。看的时候正好是中午,2点半上课前肯定是看不完了,我只好暂时把它放了回去,放学后饭都顾不上吃,赶紧回来接着看,就怕它被其他人取阅了。
古人云,书非借不能读也,或许应该再加一句,书非借不走更不能读也。校图书馆的馆藏并没有特别丰富,大家总忍不住抱怨藏书不齐全,但书海无涯啊,齐全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词,把现有的值得看的书看上一遍,大学四年也是不够用的。
时常想,若能当个阅读狂人,一年在校图书馆看个几百本书,学费都赚回本啦。所以,刚开始借阅时,很是贪心,一次抱了十来本书回寝室。于是,这些借来却无暇看完的书,变成一块块压在心头的小石头,在还书日将至时,成为背包里归还图书馆的秤砣。渐渐感悟,读书得跟吃饭一样,要精细要地道,又不能太馋,七八分饱是最佳,撑着噎着都不好受。后来我每次只借一本书,一能保证阅读质量,二能督促我经常往图书馆跑。
觉得阅读真是最平等的一种享受了,无需高昂投入,也不要什么天赋和机遇,仅仅需要静下心来,但阅读却比很多别的兴趣更难以坚持,因为,它是非功利性的。似乎越来越少的人热衷阅读了,高考忙完了又要忙着考研考级和考证,毕业了又要忙着赚钱和成功,文学读物显得有些“无用”,可是,生活本来就不是拿来用的啊。
暑期在京实习时,周末就去泡首都图书馆,进馆阅读无需办卡,可以宅上一整天。首图特别大,第一次进去的时候,有种化身暴发户的感觉,我看着那些书,像暴发户看着自己的黄金万两,心里美得炸天。
开放给市民的图书馆跟大学里的图书馆不太一样,什么年龄段的读者都有,能看到9岁毛孩,也能见到七旬老者,有肚子里藏了西瓜似的胖大叔,也有脸能掐出水的白衣少年。在这里,他们是平等的。
考试排名、股票跌停、晚上买什么菜、明天几点接小孩,都成了另一个世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