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个班上的同学私信我,说她挺困惑,觉得在大学里一个人也挺自由的,但是总觉得自己没有一个很贴心的朋友,很孤独。她一直都不想伪装,不想有那种刻意拉拢朋友的心态,但是看到有些人三三两两也很羡慕:“为什么他们就能轻而易举的找到知心朋友呢。”这样的困惑,我大一的时候也经历过。
大一刚开始的时候宿舍关系还不错,九月军训的时候四个人整天黏在一块,因为每日的活动除了训练无他,于是常常一起看电影,购物,吃饭,聊天,非常开心。随着十一假期的结束,学校社团的事务越来越多,自己也报名参加了很多有趣的活动,于是每天下晚自习后不能和宿舍同学一起回宿舍,我选择去泡图书馆,看书,写策划或者其他。一段时间过后,发觉宿舍四人之间关系有些微妙,我便意识到自己应该多陪陪她们,于是邀请她们一起去吃饭,去买东西,很想在此融入四人的生活,可是我的心里接受不了晚自习后无尽的电视剧和游戏,接受不了没有计划的生活和没有目标的状态。我拿着比赛的奖状回到宿舍,面对三张冷漠的脸,于是我下一次拿到奖杯的时候我在进门前小心放进包里,只字不提。后来大家话越来越少。
我不喜欢人们为“孤独”赋予的任何贬义的情愫,也无好感于那种“优秀的人都是孤独的。”之类的自我安慰。在大学里,孤独是一种常态,它并不是一种被动的结果,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是对自己所追求的事物的一种尊重与坚持。我很满意如今忙碌却充实,充满刺激挑战的生活。有时候累到想哭,但是仍然真真切切的感到自己在活着,在向上拔节。如今,我还是常常一个人去上课,去泡图书馆,去操场听歌跑步。但我也常常在周末和朋友去拍照,看电影,去花树下喝梅子酒,我们开怀大笑,仿佛是许久未见的老朋友。每次从深夜的图书馆出来,我一个人走在乍暖还寒的风中,贪婪地吸着那冰凉而清澈的空气,享受着那让我清醒,也让我自由的冷。一个人的时候会更加清醒,击倒盲目倾向。我一直以为所谓的富足从来都是来自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