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四上,我和Z曾经一起去4A广告公司面试。她面试的是设计类工作,我面试的是文案创意类的工作。整个面试过程相当惨烈,淘汰了很多人,有幸的是我和Z都进入了复试。
复试时间为当天下午,我和Z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地方面试。
最终的结果虽然是我被淘汰了,但Z因为高质量的设计案例被对方当场录取。
那天复试我是第一个被淘汰的,很快就下了楼。大概等了1个小时,Z才平静地从大楼里出来,告诉我她过了。
为了庆祝她成功通过4A的面试,我们找了家餐厅想吃点好的。
点菜之前,她给她父母打了个电话。当时我不知道Z在电话里听到了什么,但是我真的感觉她的脸一下子黯淡了下来,像是头顶上忽然飘来一朵乌云。
Z离开了座位去外面打电话了,回来的时候告诉我,她去不了那家公司了。
因为她父母希望她回老家,在那里的重点中学做美术老师。
我劝她别放弃这个机会,一来她自己花了多少心血才通过这次面试她自己知道,二来这家4A公司行业领先,对她个人的发展会有绝对意义上的帮助。
Z说她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她在电话里也表达过自己的心声了,可父母坚决反对,更何况他们已经花了不少精力才替Z在当地的重点中学找到个差事。
说白了,父母就是希望子女长大了仍旧留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心里图个安全感与踏实。
我义正言辞地劝Z再想想,可她就像不开窍似的,死活说不明白。
她沉默了很久,最后说父母也是为了她好,怕她在外受人欺负,而且一切都是未知的,女孩子在外面有很多不方便。
我急得简直要跳到台子上跟她说话了,可在那通电话之后,在父母的意志面前,她真的一点反抗的意思都没有了。
后来冷静下来我想,这也算别人的家务事,还是不掺和了。但不掺和真的让我痛心,我知道Z的设计能力是多么好,凭她的美术功底与多年的审美经验完全能在那家公司混得风生水起,可命运偏偏阻止她那样。
你也许会想故事会不会发生反转,Z的父母让步了,或者Z猛然觉醒。
但是很抱歉,现实从来少有神转折,多的是无奈与冰冷。
Z的确决定听父母的安排了,我不知道她的心里经过了多少斗争,但结果就是这样。
毕业前整理寝室,她把好几箱画作手稿交给了我,说反正拿回老家也费劲,让我代为处理。
把箱子拖给我的时候,她说她要回去安安心心做个美术教师了。
我看着她离开的背影,心里替她惋惜。
她曾经告诉我,她想成为中国最好的平面设计师。
最近几年,Z的朋友圈里晒的都是在老家中学里的工作与日常,有时候晒晒学生,有时候发自拍。年初的时候,我和她在网上聊天,她说她快要结婚了,相亲时认识的对象,父母很满意,他们一直希望女婿是本地人,这样的婚姻才会幸福与稳定。
我问了句你喜欢他吗?她没正面回应,就说人挺好的,很老实,反正她父母喜欢就行。
我献上了我最真诚的祝福,关闭了聊天框。
2
在简书的私信,或是公众号的留言里,收到过不少“抉择类”的两难问题。例如:毕业后的归属、大学专业的选择、是否应该报考公务员、是否应该回老家等等。这一类问题往往有两股对峙的力量,一股力量来源于真实的内心,另一股力量来自父母的意志与要求。
我一贯主张人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服从于自我的内心,不要被父母的意志绑架或束缚。
因为人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父亲母亲也都是独立的个体。个体有自我选择的天然权利,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名义主导这种权利。倘若主导性事件发生,那么个体便失去自由成为附属品,失去个体之所以成为个体的意义。
我回想了一下自己的人生路,发现自己也是一路同父母斗争过来的。
读大学的时候,他们坚持让我读商科,将来能够赚大钱,我却倔强地选择去读最不赚钱的中文系。因为我知道我自己喜欢,而且我深信中文是一门看上去无用,但实则是“无用之大用”的学科。
“公务员热”的时候,他们让我去考本地的公务员,我没有去,反而用报名费去看了一场话剧。
再后来他们让我去工作赚钱,我选择一边工作一边扛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准备MFA的考试。公司里干8个小时,地铁上补觉,回来接着复习8个小时,每天凌晨2点睡觉,最后有惊无险地考上。
直到我把录取通知书拿到他们面前,他们才相信我的确具备考上的能力。
我真的很庆幸自己内心的欲望足够强烈,才能在父母的强势围攻下做出合适自己的选择。
因为我想明白了自己要什么,才会勇敢拒绝。
在这里需要提及一点,我不是主张所有人都和父母唱反调,而是在主张一种自我信念的留存。
重压之下,必有勇夫。当父母的意志被强加在我们身上时,我们要做一个反抗者,让属于自己的真实信念仍有一息尚存。
一旦失去这个,你便不再是你。
3
大部分父母的思想往往是上一代人集体经验的结晶,这种思想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甚至是片面的、狭隘的。
相较于他们那一代人的思想,我们这一代人的想法往往更多元而开放。
我一直竭力提倡,谨慎地对待父母对你的要求,理性地看待他们对你的想法与意志。
这其中值得斟酌的问题太多了。他们为何要求你这样做??他们要求你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动机来源于何处?他们是否考虑了你的喜好与感受?他们是否设身处地地为你着想?这样的安排,对个人而言,是否是最好的安排?他们的安排是否需要你作出牺牲?
我的朋友Z,我们可以知道她因为遵从父母意愿而牺牲了什么。
Z牺牲了她的才华、牺牲了她崭新的职业发展机会、因为相亲又牺牲了她对另一半的想象。
Z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回老家做了美术教师,为了避免冲突,不让父母难堪,反而让自己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Z是典型的遭遇了亲情的绑架,而对此浑然不知。因为我们都听惯了父母说“这都是为你好”,从来不去思考这是不是以爱的名义变相要挟。
这种要挟包裹了亲情,所以横行无阻,杀伤力惊人。
Z本可以在4A发展,却被唤回老家错失良机。我们是否应该想想,如果当爱成为了支配的工具,甚至操纵了他人的命运,这种爱是否能被称作爱?
最后,很多年轻人怕与父母冲突,是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行为是不孝顺的。
其实不用,因为违背父母的意志不等于不孝顺。
父母对你的看法其实很简单,就是用结果说话,这是在他们评价体系里最为重要的一个衡量标准。
就像我当年偷偷跑去报考MFA研究生一样,必须把录取通知书放桌上,他们才会彻底信任你的能力。
对父母孝顺不是百依百顺,而是在精神上关照他们,在生活上帮助他们。
我们要做的不是短暂的服从,而是尽可能利用与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获得最大的限度的财富自由与精神自由,再回去报答他们。
不要全然按照父母的意志生活,因为他们不是最懂你的人,你自己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懂你的人。
他们无法彻底理解你的爱憎,无法理解你真正想要的生活与趣味。
因此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忘了自己,就算有父母意志的强加干涉。
在选择面临两难的情况下,你真实的意志永远不该以父母的意志为转移。
它一定不能倒下。